2021年1月7日
 

 

 

:::: 《周易》的阴阳说对21世纪人类文明走向之可能的启示 ::::

杨庆中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21世纪已经进入第七个年头,而人类文明的走向仍然扑朔迷离:资源的愈益匮乏、环境的日渐恶化等等自不必说,笼罩在全球化氛围之下的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乃至于因此导致的恐怖袭击、局部战争等,也实在令世人惶恐不安。21世纪,人类文明究竟应该向什么方向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有良知、有责任心的思想家们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中华民族在七千年文明发展史中,经历过多次的民族大融合,留下了丰富的化解民族矛盾、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经验智慧,如"协和万邦"、"协比其邻"、"万国咸宁"、"和而不同"等。本文拟分五部分,围绕集中体现上述思想的《周易》的阴阳学说,讨论其对21世纪人类文明走向可能具有的启示。


    一、阴阳,是一对矛盾,但在《周易》看来,阴阳矛盾恰恰又是和谐之所以成立所不可或缺的两大基本元素,离开了"阴"的"孤阳"和离开了"阳"的"独阴",都无和谐可言。中国古人的这一认识启示人们,独立存在的个体,是无所谓和谐的,和谐只在矛盾的关系体中发生,矛盾、差异并不可怕,没有矛盾、差异才真正可怕。照《周易》的这种理解,我们也可以认为,人类文明存在形式的多样性恰恰是人类文明存在合理性的根据。人们应该正确面对文明存在形式的多样性、差异性,乃至于矛盾性,而不应当一味抱持自我中心主义或单边主义,那将违反宇宙的本质规律,也根本行不通。
   

    二、没有差异、矛盾,固然没有和谐,但也只有在矛盾的各个方面合理地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并使统一体的存在也具有合理性时,矛盾才真正转化为和谐。然而,《周易》的阴阳说表明,不和谐并不意味着构成矛盾体的诸因子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不和谐主要是针对着矛盾的关系存在(结构)说的。这种认识启示我们,当两种文明或多种文明存在形式之间因某些原因出现矛盾,甚至发生冲突时,人们不应该怪罪某种文明存在形式(文化)有问题,而应该意识到可能是文明存在形式之间的关系有问题。或者换句话说,文明的冲突,并不意味着冲突的某一方缺乏存在的合理性。


    三、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表明,对合理性的追求,是人类精神的本质体现,几千年来,人类也正是在不断地战胜邪恶、避免灾难的艰苦努力中谋求着合理的存在方式。和谐是在过程中不断实现的。这个过程,其最大的特点是《周易》所谓的"与时偕行"。因此,无论遇到任何问题,人类都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因时而变,变通趋时,与时偕行。这样一个过程,也是人类不断地调适自我以顺应历史的变化的过程。


    四、与时偕行,其本质就是"日新"。《周易》说:"日新之谓盛德。"而"日新",就是"生生"。"生",实际上也就是《周易》所谓的"变"而"通",由于"生生",所以才可以变而通,通而久,这叫"生生之谓易"。从这个意义上说,与时偕行,因时而变,蕴含了生机无限的意思。而和谐的本质,也恰恰在于使矛盾体中的无限生机得到保持和释放。它启示人们,构建一个和谐的人类社会生存环境,就是要让每一种文明存在形式都焕发出生机。


    五、和谐的本质是"生生",而宇宙的本质则是和谐,所以,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讲和谐,并不单单局限于社会之内,邦国之间,还特别重视宇宙的大和谐,也就是自然、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和谐。当今世界面临诸多危机,人类如果不能发忧患心,防患于未然,其结果将是无法预测的。而《周易》的阴阳说,既重视和天人,又重视和万邦,对于人类思考当前所面临的诸多危机很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