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7日
 

 

 

:::: 破译东方诗学的文化密码评俄罗斯汉学家李谢维奇对中国古代文论术语的译解 ::::

李逸津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在异民族文化交往中,以语词概念为载体的理论思维成果,往往最难沟通与交流。俄罗斯现代汉学文学研究,正是从破解繁难的中国古代文论著作开始的。本文对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研究员伊戈尔·萨莫依洛维奇·李谢维奇(Игорь Самойлович Лисевич,1932-2000)1979年出版的专著《古代与中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思想》一书中对中国古代文论术语的解读作个案分析,以期具体了解海外汉学家,特别是属于西方文化体系的汉学家译读、接受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特点、成就与不足,并为中国丰厚的古代文学理论遗产更好地走向世界提供借鉴。


    李谢维奇提出:"为了理解另一个民族的艺术,必须掌握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文化密码"。为此他在书中选了十多个中国古代文论和文学中最重要的概念、术语或范畴,诸如"道"、"德"、"文"、"气"、"风"、"风骨"、"赋、比、兴"、"颂"、"诗"、"小说"等,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探义和详尽的阐释。本文就他对古代文论中最为重要,且争论最多的"道、德、文、气、风、风骨"等概念的译释,作了简要介绍和点评。
通过对李谢维奇翻译阐释中国古代文论术语的个案分析,不难看出,在异质文化交流中,由于接受者方面迥然不同的民族心理、思维习惯和历史文化背景,因而在接受和阐释中就会形成不少全新的感受和见解。这种来自异域的思想火花会给原作本土的研究者以巨大的启发,推进本国研究的扩展与深入。另一方面,这种来自异域学者的创造性接受有时又不可避免地会伴随有对本民族文学理论思维成果的误读与曲解。中国本土的文学工作者有责任与海外汉学家携起手来,首先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理论话语概念上找到共识,解说清楚,以期发扬真理、匡正谬误,使世界人民得以认识中华文化的真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