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7日
 

 

 

:::: 从跨文化观看德国汉学家对中德关系发展的影响 ::::

孟  虹  中国人民大学德语系


    德国汉学研究源自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长途跋涉来到"中央之国"后产生的跨文化效应。1871年普法战争胜利后,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国实施推行"东方政策",将视野转向远东,汉学研究的学院化发展在此背景之下得以生根发芽。1887年柏林大学在原有哲学系已开设汉语教学研究的同时,成立了以培养应用型、派往远东任职的外交和翻译人员为宗旨的东方语言学院,并逐将汉学研究的重点拓宽至中国文化国情等,从而造就培养了一批对中德关系直接起到影响的外交翻译人才和汉学家。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德国的汉学研究在政治、经济、教育、科学国际化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影响下,日趋多元化和本身内部细节化。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双边关系的跨文化沟通和合作,使研究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无疑也是德国汉学界需要思考和有待解决的问题。报告从跨文化角度出发,以中德关系发展四大阶段为主线,通过个案分析,结合不同时期德国汉学研究的社会背景,汉学家研究的立场、角度和方法等,来探讨汉学家对中国形象在德国变迁以及中德关系发展的影响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