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泽耶尔(Julius Zeyer, 1841-1901):第一个把中国文学介绍给捷克的人 ::::
马利安·高利克 斯洛伐克科学院
泽耶尔(Julius Zeyer)是捷克著名作家,热心于阅读各种东方文学,其中包括中国文学,在此基础上,他创作小说、戏剧和诗歌等文学作品。1881年,就在鲁迅(1881-1936)出生的那一年,泽耶尔开始写作他的"中国风格故事"(chinoiseries)。
第一部作品是《汉室的背叛》(Treachery in the House of Han)。这个短小的故事基于英国汉学家和外交官德庇时爵士(John Francis Davis)撰写的材料,基于他翻译的马致远的戏剧《汉宫秋》。在写作这个故事的时候,泽耶尔力图使它符合捷克文学的叙事结构,他使用了诺瓦利斯(Friedrich von Hardenberg, 1772-1801)的"蓝花"(die blaue Blume)概念,描述了王昭君和汉元帝(公元前48-公元前33年在位)之间被理想化的爱及其悲剧。
泽耶尔的第二个故事写于1882年,名曰《桃园乐》,素材主要取自凌蒙初的"女秀才移花接木",由施列格(Gustave Schlegel)译成法语。故事的另外一个素材是冯梦龙的"庄子休鼓盆成大道",由伯奇(S. Birch)译成英文。凌梦初的故事讲的是著名女诗人薛涛(公元768-832年)以及她对孟沂的爱。在第二个故事中,早期诺瓦利斯式浪漫的爱的概念已经不占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衰败的气息,那种泽耶尔时代典型的"世纪之末"气息。
泽耶尔的戏剧《兄弟》(Brothers)也完成于同一年,素材主要取自冯梦龙的"刘小官雌雄兄弟",由著名汉学家儒莲(Stanislas Julien)译成法文。这个以喜剧结尾的"中国喜剧"在捷克文学中的地位不如上面提到的两个故事。
另外一个"诗剧"是《比干的心》(Bigan''s Heart),取材于《中国辞汇》,由梅辉立(William Frederick Mayers著,上海美华书馆1874年出版。《比干的心》讲述的是比干被殷商最后一位暴君纣辛(公元前1086-公元前1045年在位)及其妃子妲己害死的故事。这里,比干是根据后羿的形象塑造的,后羿射下了带给地球死亡灾难的九个太阳;比干也带有耶稣的形象,耶稣为了救赎人类而被害死。
最后一个短故事名叫《人生如梦》(Life Is a Dream),1892年完稿出版,是"几个来自于东亚的传统故事、传奇故事和童话故事"中的一个,取材于沈既济的《枕中记》,但是泽耶尔也有两个私藏的日文版本,他根据这两个日文版本对《人生如梦》进行了加工。
泽耶尔所创作的王昭君、薛涛和比干的传奇故事,在欧洲文学中也许是第一个诠释这些主题的"中国风格故事"。由于泽耶尔的创作,这些中国传奇故事进入了西半球的世界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