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7日
 

 

 

:::: 从古典汉学在德国的危机到当代汉语哲学的跨文化潜力 ::::


何乏笔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近几年来,外文海外的中国哲学研究在中国大陆与台湾成为相当受重视的研究对象。然而,欧洲的汉学却同时陷入严重的危机。以德国为例,对于中国哲学及思想史的学术研究面临双重的危险:一方面可能失去在汉学领域中的基地,另一方面在哲学的领域中目前也缺乏新的发展空间。此乃因为在哲学中,文化间(interkulturell)或跨文化(transkulturell)的研究仍然被边缘化。而在同时,德国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发展确实继续扮演关键角色,无论是黑格尔、马克思及德国唯物论对中国大陆的影响,或是康徳及德国观念论对当代新儒家的启发,德国哲学显然发挥了一种长远的影响力。


    在今天,许多年轻一代的德国学者对此一现象甚感兴趣,但发现无论是在汉学界或在哲学界,德国的学术环境对这种复杂的、跨文化的哲学互动缺乏因应条件,不知如何面对。汉学无法提供较为专门的哲学训练,因此与中国哲学相关的研究成果甚为分散。此外,有关中国哲学的讨论通常也缺乏哲学性及明确的问题意识,因而无法与当代哲学的某些发展趋势产生创造性互动。所以,哲学界无法对中国哲学产生更为丰富、更为深刻、更为多元的认知。由于历史缘故,当今德国哲学界仍然保持着明显的保守倾向,汉学与哲学间的合作关系难以开展。不过,由德国哲学对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影响来看,反省德国学者对中国哲学的接受及讨论蕴藏着可开发的潜力。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尤其是从当代哲学的跨文化动力来看,欧洲汉学的贡献是有限的,至今无法使中国哲学被纳入学院哲学的领域之中。此一事实足以明白汉学研究的局限。长久以来汉学研究不仅没有促成"中国哲学"的正当化,反而还加强哲学研究者倾向排挤"中国哲学"一词,促使他们认为中国传统只有"思想或"智能"而没有"哲学"。由此观之,乃至今日中国哲学的正当性问题仍是个重要的争论议题。为了"问题化"中国哲学在欧洲的接受历程,而在此脉络下将批判地回顾汉学研究的复杂角色,势必要走出汉学研究的封闭性而开辟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