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的中国研究 ::::
何培忠 中国社会科学院
日本与中国在历史与文化上有特殊的关系,其中国研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国外相关研究最早、研究领域最广、研究成果最多、研究人员最多的国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对中国的研究再次出现高潮,在这一阶段里,日本的中国研究有如下一些特点。
1.国家高度重视 政府投入资金 日本素有研究中国的传统,但由政府拿出高额资金,支持中国研究项目则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才有的举动。中国研究课题已成为日本国家重点课题研究。中国研究人才的培养也得到政府的大力资助。
2.学界热情高涨 客观性在增加 20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几乎所有的大学都相继开设了汉语教学,而且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设立了有关中国问题的研究机构。
就学界的整体状况来说,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的中国学家有"亲华派"和"反华派"之分,两派对立,严重干扰了学术研究的发展。由于研究条件所限,那些坚持政治考虑并用美国的有色眼镜和模式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固然不会得出科学合理的成果,而那些满怀善意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也由于研究条件所限,所得出的结论时常出现偏颇,为批评他们的人留下不少口实。 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研究条件的改善,这种风气开始转变。学界提倡研究中国问题要站在中国的立场上、客观分析中国事物。甚至有的学者将"实事求是"四个汉字印在自己的名片上,表明客观分析中国事物的决心。
3.交流活动频繁 实地考察火热 在中国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是日本研究中国的学者多年的梦想,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为他们实现这一梦想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也为中日学者的合作研究提供了条件。合作调查研究有力地推动了日本中国学研究的发展。
4.研究领域扩展 研究人员多元化 过去,日本的中国学研究队伍主要由大学中的研究人员构成,20世纪80年代之后,政府决策机构、新闻媒体、企业金融、文化教育等各个部门都对中国问题产生了兴趣,可以说日本的各行各界都在关注中国。因而,研究领域大大扩展,涉及了几乎所有领域,研究队伍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各行各业的人士,甚至许多毕业留日工作的中国留学生,都加入了日本的中国研究队伍中,撰写出不少颇有影响力的专著。
5.信息高度发达 研究手段现代化 20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中国学研究的另一巨大变化是有关中国信息量的增加。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中日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流通,学者们对研究中国问题,特别是现代中国问题困难重重。1980年之后,情况有了根本的改变,研究工作彻底告别了信息匮乏的时代。中国发生的任何变化,都可以几乎同步反映在日本的媒体上,中国发表的任何统计数据、专业著作,都会很快摆放到日本中国学家的书案前。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研究中国问题的学术机构和团体也纷纷在互联网上完成了网站建设。1999年成立的"日中传媒研究会"还利用网络手段直接进行学术交流,探讨媒体对中日关系的影响。2004年创立的"21世纪中国综合研究所",也是一家网上研究机构。可以说,日本的中国学研究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研究者对中国问题的捕捉与分析之快,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
6.研究成果快速增加 20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有关中国的出版物呈快速增长趋势。1986至1995年之间出版的有关中国的专著,是1946至1975年30年的总和,而1996至2005年出版的有关中国著作的数量,是1986至1995年的1.5倍 。在1996至2005年内,日本出版的有关中国的专著高达8768册。 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中国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上看,人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学在日本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发展迅速的学术领域。该研究领域大放异彩,为日本社会各界所瞩目,其研究成果甚至对日本社会舆论、社会走向、社会发展都有微妙的影响;其观点既反映了日本人的"中国观",又对日本人"中国观" 的变化产生着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