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古典研究的汉学及其当代意义 ::::
温伟耀 香港中文大学
I. 汉学的历史任务及其动机 A. 汉学的历史任务 1. 功能性的需要(1)―― 通商(始于罗马帝国) 2. 功能性的需要(2)――传教(方济会及其后的传教活动) 3. 从功能性的需要到好奇 ―― 马可?波罗及其《东方见闻录》 4. 从功能性的需要到欣赏 ――耶稣会传教士的汉学 5. 自我反思性的汉学研究(1)――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汉学研究 6. 本位意识下的扩张、征服与救世情怀―― 十九世纪以降的西方汉学 7. 自我反思性的汉学研究(2)―― 美国中国学的当代性与自我批判精神 8. 中国的开放改革与汉学的普及化 ―― 揭去神秘面纱的汉学研究 9. 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身份与汉学研究 ―― 自我反思性的汉学研究(3) B. 从事汉学研究的动机 1. 硬征服(政治力量的扩张) 2. 软征服(传教的救世情怀) 3. 互利(通商) 4. 好奇与欣赏(美学意识) 5. 自我反思与批判(伦理意识) II. 当代处境对汉学的挑战及契机: A. 世界文明进程中的另一次"哥白尼革命" B. 多元文化互动的世界 - 他者意识与自我批判 C. 信息媒体的革命 -"中国学"的普及化 D. 全球性的资本主义与商品化消费主义的社会 - 对"品德伦理"的转向 III. 汉学的当代意义与前瞻: A. 汉学作为一种修养的人生哲学 - 汉学的跨时间性: 1. 中国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选取与淘汰 2. 中国文化跨文化性的悠久价值: a. 修为与修行 - 中国人生哲学对生命提升的体验及修养工夫 b. 养心 - 中国书、画艺术的心灵空间 c. 养身 - 值根于融协本体论的中国医、药 3. 研究中国修养的人生哲学作为一种自我反思和开放被转化的历程 B. 汉学作为一种普世文化研究 - 汉学的跨空间性: 1. 全球化与普及化的欧美文化 2. 突破本土意识,让汉学成为普世文化研究 3. 当代的多元文化世界 - 把握中国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