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写《俄罗斯汉学史》的几点想法 ::::
李明滨 北京大学俄罗斯学研究所
我讲授"俄国汉学"等课程已经多年,写有初稿《俄罗斯汉学史》,但迟疑于出版,直至去年我国举办"俄罗斯年"文化交流活动,才改定付梓,以共襄盛举。本来,已有一本俄国人斯卡奇科夫着《俄国汉学史纲要》(1977),斯本只写到20世纪初,总共才两个半世纪的俄国汉学史就缺写近百年。自然,他要为本国当代人写史立传,人和事尚未经由时间的筛选,实难卒评。但我们作为外国人关心的是当代汉学学术进展,不在于定评,而在于现况:出过什么成果,有何内容,用的何种学术方法,其价值如何。目的在于从中获益和借鉴。这样,我们的重点与斯本就有所差别。
俄国汉学自18世纪诞生以后,经过百年趋于成熟,从19世纪起先后出现三个划时代的人物:比丘林(H. Bichurin)、瓦西里耶夫(V. Vasiliev)、阿列克谢耶夫(V. AΛexseev),分别代表19世纪上半叶、下半叶和20世纪上半叶的最高成就。以他们为这三个时期命名,则一部系统的俄国汉学史犹如画龙点睛,鲜活起来。既有新意,又便于学生记忆。至于20世纪下半叶则已是成就辉煌,名士如林,着译丰硕。领军人物不限于一位,有齐赫文(S. Tihvinsky)、米亚斯尼科夫(V. Miasnikov)、基达连克(M. Titarenko)三位院士和多位通讯院士牵头,副博士和博士以上的学者1800人左右,更有数千名一般的汉学专业从业人员。这个时段可谓之曰群星璀璨时期。
为了概括近300年的俄国汉学史,在书中设为六章,分时期叙写。以一章溯源,接着用四章分叙四个时期:比丘林时期、瓦西里耶夫时期、阿列克谢耶夫时期和群星璀璨时期。最后的这个时期属于现当代,内容量大,特辟为两章,先用一章依时序作面上的综述,次用另一章按成就显著的五个重点作专题叙写,如新儒学、古典诗词等。如此当可描述俄国汉学从起源、形成、发展和成为世界汉学的一支劲旅全过程。最后顺理成章勾勒出俄国汉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业已形成的传统和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