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文明之间的对话与和谐社会 ::::

罗多弼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
在我们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递增着。接触加深了理解,但接触也可能使彼此的不同更加鲜明,导致冲突的产生。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的一个主要议题就是文明冲突的概念。 这个概念建立在这样一个设想上:世界各种文明之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但是,如果认为本质的不同就必然导致冲突,那就不对了。孔子告诉我们"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近来常常被人引用。 这个概念中设想的本质的不同,比如,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的不同,往往是不准确的,甚至是误导的。所以,对汉学家来说,分析和解构这个概念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当然,差别是存在的,但是这些差别看起来更像是人类基本主题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并不是本质的不同。 自从17世纪以来,中国在瑞典以及在欧洲其他国家的形象一直摇摆于理想化和妖魔化两者之间。这些形象往往是建立在这样一个设想上:由于某种原因,中国和其他国家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对一个汉学家而言,主要任务应该是寻找真理。尽管我们不能发现绝对真理,但我们应当努力去接近。我们对自身文明和他国文明的理解越接近真理,我们就越有希望建立和谐与和平的关系。 真理是一个复杂的有争议的概念。很多思想家告诉我们没有绝对真理,真理是相对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真理和谎言就不存在了。德国纳粹杀害了数百万犹太人是真实的,要否认就是说谎。 但在人们关注的某些领域里,真理就是相对的。幸福是什么?好的人生是什么?在这些问题上,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理。还有,关于在理论上有正确答案的问题,要确定其是否为真理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多元化和不确定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典型特征,这给人类生活增加了深度和推动力。所以,真理不应该是命令,由权力或权威机构强加于人,而应该放开让人们讨论。 我们必须设法周旋于极端的相对论和教条的客观主义这两难之间。 文明不是施加影响力的固定不变之实体,它们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永恒流变体,常常和其他文明互动。 文明和传统是经验和智慧的源泉,应该保持活力,让人们研究。中国的文化传统应当让全世界更多的人们来继续学习和阐明。中国的传统,就像其他人类文明一样,能让我们更有智慧,帮助我们解决当今世界的问题。同时,中国传统还能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多彩。 但是文明不能卸去我们对自己的生命和立场所应承担的责任。文明不会制造战争,是人制造战争。对人类来说情况就是这样,正如存在主义者所指出的:我们的存在先于我们的本质。所以,尽管文化传统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创造和谐世界的责任却需要我们每个人来承担。当我们将文明作为精神源泉的时候,我们应该继续发展全球的人类价值观,将人的尊严作为核心价值,向着一个更和平、更和谐的世界前进,使人们都能享受尊严、自由和物质上的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