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17世纪欧洲学术刊物中有关中国的报道考察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
李文潮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哲学系
17世纪60年代中期在巴黎和伦敦同时创刊的《学者通报》(法文)和《哲学汇刊》(英文), 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以刊物为主要媒体的学术讨论在欧洲的开始。在随后的半个世纪里,各种不同类型的学术刊物相继问世,以至于《特雷夫论丛》在1712年2月便认为有必要以《学术刊物发展史》为题发表一篇专门的报道与书评。书评中以国别及语言为标准共列举了40多种有影响的学术性刊物(其中法文13种,拉丁文13种)。
对于中国文化17世纪在欧洲的传播与影响,这些刊物起到了难以低估的,但至今还未受到研究界特别关注的作用。譬如1686年,《哲学汇刊》曾以中国为题发表了专号(总第180号);柏应理等人编译的《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1687年在巴黎问世后,先后有8个刊物发表了内容简介及述评;基于《学者通报》1701年发表的三篇有关中国礼仪习俗的书评, ,莱布尼茨于1708年撰写了《关于中国礼仪及宗教的几点说明》;德国哲学家沃尔夫的《关于中国实践哲学的讲话》1726年刊印后,不同的刊物先后发表12篇针对此文的书讯、评论、说明。根据作者初步的统计,在1665年至1726年的61年中,在30种不同语种的刊物中能找到大约600篇涉及中国文化的报道。
这些珍贵的文献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其中包括神学、年代学、语言学、人类史、犹太学、哲学、国家学说、伦理学、教育学等等,同样不能忽视的是中国文化的传播(或者说对中国文化的争论)对近现代自然科学学科在欧洲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如地理学、天文学、植物学、医学、航海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