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末清初中国皇帝与西方传教士 ::::
水野明 日本爱知学院大学
明末清初(1500-1800)约300年间,西方传教士队伍在中国的活动是最值得探讨的问题。首先自欧洲直航东方,而于1516年到达中国的是葡萄牙(佛郎基)人裴斯特罗(Rafael Perstrello)。翌1517年,葡萄牙东印度总督阿布馈基(Albuquerque)遣比勒斯(Perez)到广东,求与明廷缔约通商,明史所谓佛郎基使臣必加丹末即比勒斯。彼等在广州港施放礼炮,因之引起国人之注意。(佛朗基为明代文献中对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的称呼,或泛指西欧人为Frank人,葡萄牙语为Frangues。)自此以后,葡萄牙人来者益增,到嘉靖时,上川岛、雷白、澳门都有葡萄牙人。其后澳门竟成为葡萄牙人的租借地。1887年3月之《关于割让葡清议定书》及12月之《割让澳门清葡条约》后,澳门遂为葡萄牙占有了。1997年香港返还后,实际上澳门是"澳门行政下的中国领土"。
继葡萄牙人来中国之后,西班牙人、英国人相继来临,外国人在广东的活动据点也日益稳定。其时到来的,除商人以外,还有不少的传教士。这些传教士中间最有名的如圣方济格沙勿略(St. Francisco de Xavier, 1506-1552)。沙勿略于1549年抵日鹿儿岛传教,在平户、博德、山口、京都、岛原、大村等地传道后,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谋入中国传教,抵广东之上川岛,但未能进入内地,1552年死于上川岛。其后一直到1579年罗明坚(Michel Ruggieri)才得进入广州。又两年利玛窦(Matteo Ricci)继罗明坚而至肇庆。到肇庆后,建立教堂,其后又到韶州传布基督教。自是以后,耶稣会士到中国来的日益加多。利玛窦学问渊博,德行高尚。来华后衣华服,冠中国姓名,后来者悉从之,后赴京表进贡物。学者从之游者有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诸人与利玛窦往来,互相学习。对西洋历法之传入贡献极大。
西学之输入,历法之外,数学、舆地之学亦同时传入。物理学、光学、力学等科学也介绍到中国来了。西洋画、圣母像的传入,使中国画受了很大的影响。康、干之际,并登用了许多西洋教士如郎世宁、艾启蒙之流,供职书院,尤为有名。
西洋建筑方面,在乾隆帝时建筑的圆明园、长春园、有"万园之园"之称。惜此园于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入京,付之一炬。自1552年沙勿略殁于上川岛到利玛窦1583年进入中国为止,曾有32名耶稣会士,24名方济格会士、2名奥古斯丁会士和一名多明我会士试图在中国定居传道。1576年1月23日成立了澳门主教区,1604年,出现也独立于澳门主教区的中国传教区。自此,耶稣会士实际掌管着中国教务。1610年利玛窦逝世后,中国传教事业迅速发展。
如上所述,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们确实把西洋学术、技艺传进了中国,但确未能影响中国文化。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颇具慧眼,看破了西欧君主之利用教士想侵略中国的野望。中国皇帝很想利用传教士导入西洋学术、技艺,但却不需要天主教意。换言之,中国虽然有王朝变化,但中国文物制度是未曾变容的。清初的皇帝们可谓是贤明的、中国文明的优越性是不可否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