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7日
 

 

 

:::: 圣彼得堡皇家科学院亚洲博物馆的汉籍收藏 ::::

阎国栋  南开大学外语学院 

 

    亚洲博物馆(Азиатский музей)于1818年在圣彼得堡皇家科学院图书馆和珍宝馆基础上成立,是俄国历史最久藏量最丰的汉籍收藏中心,在俄国汉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史载科学院图书馆第一批中国图书获得于1730年。18世纪主要搜集者有郎喀(Лоренц Ланг, ? -1746年后)、拜耶尔(Theophilus Sigfried Bayer, 1694-1738)、罗索欣(И.К.Россохин, 1717-1761)和叶拉契奇(Франц Лука Елачич)等。1741年罗索欣为科学院图书馆汉籍首次编目,而后列昂季耶夫(А.Л.Леонтьев, 1716-1786)、巴克梅斯特尔(И.Ф. Бакмейстер,? -1788)、布塞(И. Г. Буссе 1763-1835)相继编目。根据布塞1794年编写的目录,这里藏有汉语和满语文献202种,其中汉语图书176种,满语图书26种,共计2800册。19世纪上半期,随着中俄之间交往的日益密切,亚洲博物馆的中华语言文献收藏逐年增多,其中尤以"列藏本"《石头记》最为著名。1818年,俄国汉学家卡缅斯基(П.И.Каменский,1765-1845)和利波夫措夫(С.В.Липовцов,1770-1841)共同为亚洲博物馆的中国和日本图籍编制了一个目录,其中共著录汉文图书210种。1835年亚洲博物馆的中国文献藏量几乎翻了一倍,这主要得益于希林格(П.Л.Шиллинг, 1786-1837)男爵的大批赠书。在弗连(Х.Д. Френ,1782-1851)的主持下,亚洲博物馆逐渐从一个东方文物和图书的收藏之所变成了同时具有研究功能的机构。19世纪下半期,俄国政府加大了对亚洲博物馆的资金投入,俄国汉学家、外交官,甚至侵华军官都曾向亚洲博物馆捐赠或出售过汉籍。1864年俄国外交部亚洲司1 000余种藏书全部移交给亚洲博物馆,亚洲博物馆汉籍收藏数量获得显著增长。阿理克(В.М. Алексеев,1881-1951)院士曾参与了亚洲博物馆汉籍的整理和编目工作。经过两个世纪的积累,亚洲博物馆的藏书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在十月革命之前成为俄国最大的中国图书收藏中心。在1973年出版的《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汉籍刻本目录》(Каталог фонда китайских ксилографов Института востоковедения АН)中著录了3 665种汉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