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析卫礼贤对《易经》的解读 ::::
蒋 锐 中国海洋大学德国研究中心
卫礼贤在中国从事《易经》的解读与翻译时,主要得益于劳乃宣(1843-1921)的帮助,并深受他影响。在法兰克福,卫礼贤对《易经》的研究受到德国"智慧学派"创始人凯泽林(Hermann Keyserling)和"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C. G. Jung)的热心支持。当1950年卫礼贤《易经》译本的英文版出版时,荣格为之撰写了序言,高度评价了卫礼贤对翻译《易经》的贡献以及他解读《易经》的准确性和深刻性。那么,在卫礼贤眼里,《易经》到底是一部怎样的书?它揭示了什么?对人们有哪些启示呢?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作一探讨。:
一、《易经》是中国古代一部富于生活智慧的哲学著作 与当时大多数西方汉学家把《易经》视为一部神秘主义的作品不同,卫礼贤首先肯定《易经》是中国古代一部哲学著作,但这部哲学著作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是直接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抽象思维而形成的,而是在占卜的基础上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推演而形成的。作为一部哲学著作,《易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都来自占卜,是在占卜的基础上通过推演得出的。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卫礼贤是把《易经》作为一部智慧书(Weisheitsbuch)来看待的。
二、《易经》的哲学基础 1.世界观。《易经》哲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世界是由"道"产生的。对于这个先验的道,人是无能为力的,既不能直接认知它,也不能把握它。《易经》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道提供了一个间接的方法和途径。
2.方法论。卫礼贤认为,《易经》观察和认识世界方法的精髓,就在于它所主张的那种有机变化。《易经》所主张的这种有机变化自然观与欧洲的机械自然观之间存在着根本区别:欧洲自然科学只承认按机械的因果联系法则汇集起来的运动物体,物质的最小单位是某种可以想象为原子的东西,万物最终都是通过原子的机械运动而形成的;而中国哲学,特别是《易经》,首先培育出一种关于世界万物的有机动力学观念,认为万物的最根本表现是"萌芽",即自内而外有机发展变化的细胞。
三、《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是老子和孔子生活智慧的交汇点,是道家和儒家学说的共同渊源。比如,作为《易经》核心概念和全部出发点的"道",后来被老子及道家学派和孔子及儒家学派直接继承并进一步发展。老子所说的"道"和孔子所说的"天道",都是从《易经》来的,但又与《易经》不完全相同。不过,《易经》对道家和儒家文化的影响,更多地还是体现在方法上,即《易经》所主张的那种有机变化观上。
四、《易经》在占卜中的运用及其卦、象、辞的启示 怎样发现事物发展的萌芽以便及时对它施加正确的影响呢?卫礼贤认为《易经》卦、象、辞就是专门解决这一问题的。64卦及其卦爻辞的目的首先在于使人们对世界发展的各种可能性有一个总的认识,对这些状态的研究和思考加强了人们对人生的认识,为人们带来智慧,促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判断人生及其发展方向,使自己的行动与当时的时代要求保持一致。
五、《易经》智慧对西方的意义 卫礼贤对《易经》所揭示的生活智慧的价值,尤其是它对欧洲人的借鉴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这种生活智慧部分作为对我们已有财富的补充,部分作为对我们已有经验在某些重要方面的加强,能够帮助我们把内省过程纳入正确轨道,使之无需丧失与现实世界的接触,便能达到冥想的抽象高度。……因为中国的生活智慧也有意识地致力于对现实的塑造,只不过处于其核心的不是物的世界,而是人的世界,所以我们立刻就能从其核心倾向中学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