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7日
 

 

 

:::: 食玉神话解 ::::

叶舒宪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一、神话与饮食:中国古代没有神话的概念,但是西方神话理论的主流学派仪式学派所强调的作为神话基础和源头的仪式,却是中国传统中至关重要的一项。探索"礼"的本源,古有"夫礼之初,始自饮食"的说法,这就有趣地印证了列维-斯特劳斯从饮食习俗入手建立他宏伟的"神话科学"之构想(《生食与熟食》),也暗示出通过食和礼的关系来挖掘中华上古神话资源的途径。


    二、食与不食:列维-斯特劳斯发现,印第安神话所反复表达的生食/熟食叙述母题其实具有一种逻辑思维的分类意义,生食代表自然的或未成年的儿童,熟食代表文化的或者成年的社会成员。用公式来概括:生食VS熟食=自然VS文化。在中国式的神话思维中,作为"礼"之源头的"食",也同样具有重要的逻辑分类的符号标记作用。食或者不食,正常的食与非常的食,都是古人区分世俗的生灵与神圣的存在、中国之民与野蛮人的基本尺度。如《山海经·海外北经》的烛龙,也具有"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的超凡脱俗性质。练习求仙得道之术的人,都把不食五谷及吸风饮露作为修炼目标,用气功学界的术语叫做"辟谷"。


    三、火食与粒食:世俗世界之中,食的对象与方式也用做区分人群中文野之别的尺度。熟食需用火烹饪,古汉语称"火食"。就食的对象而言,要看是否吃五谷,古人称"粒食"。《礼记·王制》讲五方之民,由于食的差别而被分为两类:中国之民被视为进入农耕社会的文明人,其标志就是既火食(熟食),又粒食。东方的夷和南方的蛮,由于不火食而滞留在前农业文明阶段。"西方"的戎和北方的狄处在游牧社会,穿皮毛而不粒食,同样被视为野蛮民族。《礼记》的中原中心立场,反映着自新石器时代以来逐渐形成的中原农业民族(中国之民)以火食和粒食为优的价值判断。有巢氏神话解释前农业社会的不火食阶段。燧人氏发明火的神话解释火食之开始。鸮鸟在发明火的神话中充当了启蒙导师作用。鸮即猫头鹰在史前神话中是大女神的化身,希腊神话的阿西娜仍以猫头鹰为智慧标记。中国玉器中玉鸮的造型传统从6000年前的红山文化到夏商周三代文物中屡见不鲜。表明其神性在上古艺术表现中不绝如缕。


    四、礼食:按照火食、粒食与否来划分中国与四夷,既然是中央政权尊王攘夷意识形态的需要,发明火食与粒食的远古圣王自然被纳入到中国古史的三皇五帝系谱之中。发明八卦的伏羲遂统领发明火食的燧人和发明粒食的神农,在战国以后成为中国古史源头的三皇体系的首选神圣。这一套以"中国"为核心的历史谱系的成立,原来就是相对于与农耕民族饮食习俗不同的蛮夷戎狄等被贬抑的少数民族而言的。


    中国之礼和夷礼之差别:"礼"这个汉字的古代写法透露了隐蔽的信息。"礼"字从"豊",指示豆中盛放着礼神的供品。商代甲骨文"礼"的字形,豆之中的"丰",多写作两个"王"(玉)字形,显然不是禾苗、粮食一类世俗的食物,而是玉器,是用来进献给神的至高礼品。


    20世纪后期,考古发现北方的红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和西部的齐家文化都有以玉礼神的深厚传统。史书中自殷商西周以来关于玉器的神圣尊贵观念,终于找到了史前源头。这种多元而相对统一的宗玉礼神的传统,毕竟在殷周时期形成"中国之礼",随后发展到儒家,提出"君子比德于玉"的崇高理念。至近代,仍有《红楼梦》贾宝玉含玉而生的神话。需要深究的是,初民毕恭毕敬地在仪式上献祭给神的玉,是装饰佩戴之物呢,还是别有用途?这个问题关系到"礼"之发生的本来意义,也关系到中国文化特性的一面。根据考古提供的线索,可以断定,史前和远古时期,象征永生不死的玉,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食物!


    玉为神圣食物的观念,揭示一个奥秘:全世界数以千计的民族为什么只有这一个民族将玉文化传统保留传承了8 000年而不衰。古代帝王的食玉实践表明他们不仅是食玉神话的信奉者,也是该神话观念的身体力行者。从殷商甲骨卜辞中的"奏玉"礼仪,到黄帝吃玉的叙事,再到"玉屑"、"玉粉"、"玉膏"、"玉精"、"玉草"、"玉液"、"玉桃"、"玉蕊"、"玉浆"、"玉皇大帝"信仰,提供了从仪式(礼)入手考察食玉神话传承变化的丰富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