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致辞 ::::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纪宝成
暮春将至,让人联想起古代哲人曾皙那段志趣洒脱而高远的名言:"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中国人民大学无沂水亦无舞雩,惟"明德楼"而已。然"明德"之始,正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最终达至修、齐、治、平。 用现在的话说,天下太平的基础在于推己及人的精神境界和内在操守,由此才有文明的对话;通过文明的对话,才可以期冀世界的和谐,才有望"明明德于天下"。这是古人的遗训,是中国的智慧,也是汉学的题中应有之意。 职是之故,中国国家汉办与中国人民大学通力合作,于2007年3月26-28日在北京举办"世界汉学大会2007",以"文明对话与和谐世界"之主题汇聚八方才俊、名士大德,共同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建构和谐世界的潜在价值,推进文化间的相互理解。 一个和谐的世界,需要汲取一切有益的文化资源。而不同文明所包含的相似元素,早已为今天的对话提供了基础。正如学者们曾经追索过的: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告诫人们:"你自己不想经受的事,不要对别人做;你自己向往渴求的事,也该希望别人得到。"(《摩诃婆罗多》"圣教王") 释迦摩尼同样"以己比人":"我如是,彼亦如是,彼如是,我亦如是;故不杀人,亦不使人杀人。"(《经集》) 基督教主张"爱邻如己"(《利末记》),"你们要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他们"。(《路加福音》) 伊斯兰教也强调:"你自己喜欢什么,就该喜欢别人得什么;你自己觉得什么是痛苦,就该想到对别的所有人来说它也是痛苦。"(《圣训集》) 在中国文化中,这就是孔夫子所谓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或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十五》) 一言以蔽之,口之于味,有同嗜焉;耳之于声,有同听焉;目之于色,有同美焉。(《孟子·告子上》)不同的文明历千年而不泯,必有其共同的追求和理想。寓含其间的,即是人类所分享的正义、公平、自由等基本价值。 一个和谐的世界,可以表征于同嗜、同听、同美;而一个和谐的世界之所以然,却又恰恰是在于承认"差异"。因此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有"不同产生最美的和谐"之说;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则是"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即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 在当今世界上,"和而不同"的原则正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价值。"汉学"之为谓,本身就启发着文化间的对话,本身就是以"差异"为前提。通过"差异"而"致中和",世界的丰富多样才"如其所是",世界的和谐理想也才"如其所当是"。中国文化的立意在此,汉学的立意也在此。 一个和谐的世界,还必须是一个对话畅通的世界。就此而言,汉学家已经首当其冲、身体力行;而中国的学界,也必须有所承担。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最重要的大学之一,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学术中心,在各个领域都拥有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我们愿意为全世界的汉学家提供一个高水准的学术平台,将今天的世界汉学大会发展成为一个定期举办的世界汉学论坛。 当汉学在世界范围内营构中国图像,并以此影响到不同文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时,中国学界对海外汉学的关注也在日益增长,海外汉学已经成为中国学界面对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也许可以说,这标志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大趋势:"中国"不再仅仅是知识学的对象和想象的"他者",更是积极从事自我理解的价值主体。同时,任何一种文化都已经无法在单一的语境中自给自足,互为"他者"的基本格局,不仅使汉学研究,也将使整个世界进入文明对话的新范式。 是次大会适逢其时,适逢其世,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与会代表既有诸多重要的国外汉学家和汉学研究机构负责人,也有中国大陆以及港、澳、台地区的著名学者。 按照古代的哲学观念,人就是“小宇宙”,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的对话就是世界的对话,我们的对话就是创造世界的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