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陈雨露(左) 杨恒达(右)
主持人:我希望多放,工作的时间越少越好(笑)两位老师再给我们介绍一下我们人文学院是不是也做了这些工作?另外人文学院是不是单分出去的?
杨恒达:我们原来人文学院是属于,现在叫人学院,原来人文学院包括历史、哲学、文学这几块,现在大家各自有一个学院。
主持人:独立出去了?
杨恒达:对,然后文学院跟我们这些又是并列的,但是它是从我们文学院、哲学院、历史学院分出去了很多。
主持人:人文学院现在是一个什么概念?
杨恒达:我们现在是文学院。
主持人:包括?
杨恒达:包括文学、语言和文化,文化研究。
主持人:在这几年我们文学院在这方面是不是也做了一些具体的推广工作?
杨恒达:因为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媒介,所以在语言上我们占有教学上的优势,二十世纪在文学当中也有文化转向,我们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又重点把文化研究作为我们一个学术重点之一,现在介绍中国文化,然后促成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作为我们学院的一个重要的任务之一,学术任务之一。
主持人:最近我们新浪正在应届毕业生里面招聘,有很多人大学生也在我们这里应聘,可能有很多也是人文学院的学生。
大会最值得关注的话题
网友:我希望杨煦生老师能给介绍一下,这次我们大会收到了哪些论文,涉及到了哪些话题?有没有非常有学术价值的?
杨煦生:我们这次会议收到的论文到现在为止是107篇,这里头可以简单的分为几个大类,有一部分就是国外跟国内的学者共同都有的一个关心的东西,重新审视汉学这个学科,重新审视汉学的概念跟汉学在当代文化氛围中、文化语境中该起的作用,这是一个部分。
另外一个部分,是关于中国形象的这一部分。因为汉学史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部中国形象史,假如我们这么讲,严格讲汉学本来是一门西方人的学问,是西方人关于中国的学问,那么在这门学问里头为我们构建了,或者说首先为西方世界构建了不同的中国形象,这个问题咱们从文学的角度,从哲学、文化学的角度都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这么一个题目。
另外一部分就是一些比较具体的,某一些汉学家的研究,个案研究,汉学机构,或者汉学史的研究,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热点就是最近刚发现的一块景教经桩,就是基督教历史上的一个流派,后来在考察的时候这是盗墓者盗出来的一块石碑,然后终于把这块石碑截下来,并且提交了这个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在这个会上可以看到照片。

图为:人民大学教授杨恒达
主持人:记者朋友可以去看一看,首次在国内曝光这样一个文物。那您觉得它在汉学上有什么意义吗?
杨煦生:因为我们这个会议总体上总的宗旨是构建一种文化对话的平台,也就是说汉学作为一门西方的学问,他们在西方的语境之中讲述了中国的故事,进行了对中国文化的研究,这一部分应该慢慢进入我们的视野,但是这个景教从唐代传入中国是一个特别大的事情,并且这个景教碑以前被发现过,这块碑一直是西方汉学很重要的一个热点,到现在几百年不衰,还一直保留着。
主持人:文物带来的很多文化也是背后有文学的问题,同时更是在汉语发展上有建设意义的一个历史文物。陈校长,我知道这次的具体工作,很多工作都是您来总体抓的,我想了解一下这个会议的具体流程,如果我是一个记者要到前方采访,我非常想了解这次大会的流程。
陈雨露:这次大会一共是三天的时间,第一天是开幕式和大会,第一天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因为第一天的大会,就是全体会议上面将有六组中外学者的对话。
主持人:是同时进行吗?
陈雨露:它是一节一节的进行,每个阶段一个小时,全天,六个小时的对话应该是对大会的主题,另外对五个分论进行对话,而且对话的双方都是中外最著名的学者,都是一流的学者,这些人应当说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邃理解的思想家,所以我想我们的记者朋友应该重头的关注第一天的开题,他们对五个题目要把这个题打开,到底是要谈到什么问题。
主持人:五个题目分别是什么?
陈雨露:这五个分论,大题目就叫文学对话与和谐世界,在这个大题目之下有五个学术性的题目,一个叫做作为文明对话的汉学研究,第二个叫做中国形象在汉学研究中的变迁,第三个叫中国传统文化诠释和影响,就是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到底是什么,第四个叫汉学家与汉学史,最后一个叫汉语国际推广与跨文化交流。
主持人:这样五个命题,其实我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录入,我们的记者朋友能够看到我们这次会议的主要的一个话题,这是第一天的活动,第二天呢?
陈雨露:第二天和第三天主要是进行分组会议,就这五个我们到会的170多位学者,要就这五个话题分五个分会场同时进行,来做深入的讨论,学术性比较强的讨论。每一个学者都会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他的观点,另外我们在这三天里还有三个圆桌论坛,圆桌会议就讨论三个题目,一个就是刚才杨煦生教授讲到的,关于景教经桩,这里面就是通过这个发现,实际上他会印证关于这段在学术上可能存在的争议,要让这个文物来说话,到底谁说的更有道理,所以大家非常关注它。
第二个,叫汉学的自我定位,就是汉学到底它应当怎样准确的找到它的一个位置。
第三个,就是汉学事业下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因为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海内外的汉学家也是评价不一样的,从汉学这个视角上来讲到底应该怎么看待它。这三个圆桌论坛讨论的问题就更专一些。
最后还有一个比较隆重的闭幕式,这个闭幕式上非常重要的就是许嘉璐先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闭幕演讲,因为他是我们国家非常著名的语言学家,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这个演讲是他对多年的研究做了一个重要的总结。
主持人:许嘉璐先生自己也是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家,以前也是北师大的校长?
陈雨露:对,是北师大著名的学者,在语言文化方面非常有学问的一个专家。
主持人:我听过许先生好几次的报告。
陈雨露:他的报告很精彩,我觉得咱们的记者朋友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都应该关注(笑)。
汉学到底是干什么的
主持人:如果是我的话,我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个比较感兴趣,因为我本身就是学的这个专业。
网友:今天话题非常专业,但是我一直没有搞清楚汉学和文学有什么区别?
主持人:我想请两位杨教授给网友回答一下,什么是汉学,什么是文学?其实我也说的不太清楚?杨煦生老师先给网友们介绍一下?
杨煦生:严格来讲,汉学是西方一门关于中国的学问,或者用咱们现在的理论语言,是西方关于中国这个文化,就是我们对他们来讲是一个异质的文化,这个文化进入欧洲人视野之后,他们不管是出于好奇心,出于崇敬,还是出于陌生感,他们对这个文化开始研究。所以,严格来讲汉学是一门西方的关于中国的知识系统,是这么一个知识系统。这个知识系统再进一步讲可以这么说,就是西方,尤其是以基督教文明所发起的,跟中国文化、中国文明之间的一场几百年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