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世界汉学大会第九组主旨演讲由卑尔根大学赵守辉教授主持,北亚利桑纳大学的田口直子(Naoko Taguchi)教授作了题为“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研究及其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启示”演讲。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江晓丽作出回应。
第八届世界汉学大会第八组主旨演讲由圣彼得堡大学教授罗流沙(Aleksei Rodionov)主持,南京大学/早稻田大学教授稻畑耕一郎(Koichiro Inahata)作题为“苏州文人顾禄与日本江户文人的学术交流”的演讲,苏州大学教授季进回应。
第八届世界汉学大会第七组主旨演讲由罗兰大学东亚系主任、孔子学院外方院长郝清新(Imre Hamar)主持,哈佛大学藏学研究家范德康(Leonard van der Kuijp)作了题为“司徒班钦·却吉迥乃(1699-1774):中国十八世纪最伟大的学者之一”的主旨演讲。清华大学沈卫荣教授进行回应。
第八届汉学大会第六组主旨演讲由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教授毕嘉宏(Ignacio Villagran)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刘增光作题为“知止与和合:全球文明的未来期望”主旨演讲,耶鲁大学教授司马懿(Chloë Starr)作出回应。
11月5日,中国人民大学主办、北京大学出版社及北大博雅讲坛协办的“历史的长河——《史记》翻译与研究”圆桌论坛,作为第8届世界汉学大会第二分论坛“汉学与中国典籍译介”活动之一,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修远楼304室举办。
第八届世界汉学大会第五组主旨演讲由华东师范大学童世骏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纽卡斯尔大学教授薄国强(Roland Boer)作题为“西方能从‘两个结合’中的第二个结合中学到什么”演讲,他依据中国提出的“第二个结合”中的方法论原则,尝试把马克思主义辩证观与西方传统价值观结合起来。
第八届世界汉学大会第四组主旨演讲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朱浒主持。哈佛大学教授罗柏松(James Robson)作题为“哈佛大学汉学历史及其与亚洲的互动”的演讲。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院长李雪涛作出了回应。
第八届世界汉学大会第三组主旨演讲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剑澜主持,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国际合作副校长萨比娜·哈卢普卡-瑞塞塔尔(Sabina Halupka-Resetar)以“海外汉学与本土学术:以塞尔维亚为例”为题,分享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湖南师范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张隆溪对演讲进行回应。
第八届世界汉学大会第二场主旨演讲由北京大学张辉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臧峰宇教授团队代表、中国人民大学青年讲师宫志翀作《多元文明共存与全球文明发展》主旨演讲。牛津大学罗伯特·恰德(Robert Chard)教授从历史学研究的角度出发,对演讲作出回应。
第八届世界汉学大会第一组主旨演讲由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黄友义主持。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倪豪士(William H. Nienhauser, Jr.)围绕“孔子与夷狄”一题进行深刻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吴洋对此作出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