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ip Clart 柯若樸 整理的中外汉学家名录
19世纪,诞生了超越古典语文学的德国古典学研究范式:在以语言和文献研究为主的古典语文学之上,增加了古代历史研究和古典考古学二项新的学术内容。当年傅斯年先生所用心倡导的“历史语言研究”,便是历史学和语文学研究。
摘要:新时期以来,尤其是1990年代以后,伴随着国门日开,海外汉学论著之译介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兴趣,译入数量日多,并通过新的观念思维与方法之挹注,推动了相关学术领域研究之进展。但不可否认,此中也不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存在的问题甚至比其他领域的翻译更多、更严重。这些问题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选目不平衡、译文不准确、专名翻译错误、中文文献未还原、版本选择及译注问题。应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与特殊性,以便共同努力提高海外汉学中译之水平,为国际学术交流和国内学术进步提供良好的基础。
我最衷心地感谢出力邀请我今晚来到这里的每一位朋友。我来这里一部分是因为我喜欢科罗拉多(Colorado),另一部分则是因为它给了我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表达对最心仪的那个学科主题的一些偏见,而且在这样的场合,我大概不会有被嘘的风险。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个给我带来荣耀的时刻,我真心怀疑,我的一些朋友和同事心里会想这也太让我风光了吧。假如是这样的话,他们有必要收起他们撅起的嘴唇,吞下他们反对的声音,因为我打算厚着脸皮来执行我这不太重要的计划。
柯教授的身份太“出挑”了——正宗的德国人,出身、生长在德国,毕业于科隆大学,获博士学位,专业是汉学研究;曾到中国北京大学留学,是著名学者袁行霈先生的外国留学生弟子;在美国的大学任教授,专职教汉学,先是在华盛顿大学,继到哥伦比亚大学,后转至普林斯顿大学,现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主任;
《中国政治哲学之源:〈尚书〉编纂及其思想研究》的出版显示出西方汉学界《尚书》学研究新变化,无论从研究方法上,还是从结论认识上,都是对中西传统《尚书》学的“双反动”。文集论文注重多学科综合(multiple disciplinary)分析,有知识史的视角(intellectual perspectives),试图重新认识《尚书》及其所含篇章的文本性质和文本结构,方法和思路颇有创新。因其尚处尝试阶段,问题不少。仔细分析这一动向,剖判其优长与不足,可以帮助我们择善而习,又能避免盲从。《尚书》文本演变的诸多现象及其所关涉到的传统变革、文化转向、政治形态、学派意图等更深层的问题,将是《尚书》学研究的新方向。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对海外汉学(中国学)的翻译与研究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学术界最令人关注的一个学术领域,经过40年的努力,中国学人在这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并对中国当代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期存在的追随海外汉学的倾向应该结束了,平等地与汉学家对话、务实地与汉学家切磋学问的时代开始了。
Copyright © 2012. 中国人民大学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 汉学研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升星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