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学与历史研究

主题:汉学与历史研究第四节(张西平、柯毅霖)

时间:2009年10月31日

地点:人民大学明德新闻楼611室

   

张西平:今天的讨论马上开始,我跟柯毅霖教授主持,每个人十分钟。下面请上海社科院的马军先生发言。

   

    马军:我在汉学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张西平先生、朱政惠先生对我都很了解,我就不厌其烦再说一下,汉语学史的研究是我的副业,我从90年代比较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但是在总体上发现我们国内对于90年代以来方兴未艾的汉学研究有一个问题,无论是现在论文刊物汉学研究、国际汉学或者是出的一大堆的史书,他们对1949年以前这方面中国学者做的工作关注的非常少,比如像张敬和(音)先生写的书等等,几乎对1949年以前做的研究是不关注的,我觉得这应该是弥补的工作,所以我从四年前就开始了制作目录的工作。这个目录的主题就是要反映1949年以前中国学术界介绍和翻译海外中国学者的篇目汇编,我已经做了四年,但是我算了一下还要六年的时间,这四年主要是以国家为分别,以时间的先后为秩序,是这样一个体例。

    我是在国内比较早的提出要重视1949年以前的人,我这次只是拿出一部分参加这个会,这个目录可以做纵切面的研究也可以做横切面也可以斜切面,可以做国别史的研究也可以做人物的研究,也可以做专题的研究,回顾中国学术界在以前做了什么。我这次拿出一个部分就是马可波罗这部分。

    我是以时间为先后,大家可以看到《申报》在1874年就有一片文章,大家注意一下这方面的翻译者。《地学杂志》在很早的时候就有。我的主题主要是中国人介绍或者是翻译国外的学者,我自信对马可波罗中文的材料至少收了70-80%之上,大家可以看到这是向达的,我这里不仅收篇目还有著作,还有著作里的章节,这个就明显是著作里的章节,这是著作里的一段。这里有李季翻译过的版本,还有评李季的。当然也有一些有关的诗歌,到1948年5月为止,马可波罗的现在有9页,这本书如果出来将近有40万字,有1万多条,这方面有一些人也在做目录工作,但是我的目录工作跟他们比有很大的差异。我记得有一个人做了近20年来,但是只有5万字,刘正老师讲很多人都是编晚清到现在,但是只有20万字,我这段将来可以提供的是40万字的东西。还可以顺便让大家看一下其他成型的国别方面的,在座有两位俄罗斯的专家,我就给大家看一下俄罗斯部分,俄罗斯部分比较成熟。俄罗斯的部分我一直要编到1966年。这个文档是1949年的,我把他放在俄罗斯部分,当然这里肯定有一些错误,以后会弥补一下。这里有一个是日本学者写的,所以会同时出现在日本和俄罗斯当中。这个是福开森写的,他写的是俄国的汉语,所以这个条目同时出现在美国的部分和俄国的部分。不同的颜色证明在不同的时间段收录的东西,这个文档一直到1949年,还有一个文档是1949年-1966年,对苏联部分进行了特别的延伸。这是苏联出版“水浒”俄文译本第一卷。

    意大利虽然不太成熟但是可以给大家看一下,这里没有包括马可波罗部分。意大利还没有编整齐,意大利本身没有多少。这里意国青年多习中文,在1937年就提到了这句话。还有王重民在30、40年代去意大利访问过。这个是德礼贤编了窦全集。意大利的还不太成熟。

    这里最多是日本的部分,第一部分就有108页,所以相当多。还有很多琐碎的环节需要解决,我采用的是缩影术和实物相结合的方法,比如要找实物核对出版的卷号之类的,但是有些东西已经推出来了比如俄国的第一部分我一直编到现在,还有美国的部分在朱政惠那边,第三部分总和超过前两个。谢谢大家!

   

张西平:谢谢马先生给我们做学术史的梳理。下面请陈宏喜先生。

 

陈宏喜:

我报告的题目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最早的中文简介”。加利福尼亚大学傅兰雅大家都知道,他是英国人,他在光绪26年也就是1900年编译了一本《美国加邦太书院图说》,这本是加利福尼亚最早的一份以招收中国留学生为目的的中国简介。他的翻译叫加利福尼邦书院,把学校翻译成太书院好像在其他的翻译里没有见到过,这是傅兰雅的独创,反映了傅兰雅对欧美和中国教育皆有了解的翻译家水平和风格。这本小册子全文3000多字,附了14幅铜模印刷的照片,一开始介绍了美国的教育制度,包括美国的学堂,分上中下三等,学堂就是中学和小学,书院就是大学,以及设立和经费来源的情况。还介绍了美国的大学有三等、二等、一等的文凭,略同于中国科举制度的秀才、举人和进士,介绍了加州大学十个方面的情况,这个就不细说了。

    这本图说产生的历史社会背景,19世纪60年代随着美国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传教活动的开展,开始出现了中国人留学美国的开始,比如1847年容闳等三名留学生,跟随美国牧师布朗留学。在洋务运动以后接受新式教育的学生就成为留学的生源。之后出现过大规模幼童留学活动,在傅兰雅编写图说的时候美国大学招收外国留学生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图说里提到了当时在加州大学留学的日本人有10多个,中国留学生有1、2个,当时入境美国,美国对留学生进来是很宽松,对打工的管得很严,留学的很宽。再一个在去美国之前跟斯坦福大学的校长乔丹、跟加州大学的校长海伦都谈过能不能帮助我们招收中国留学生。当时编写招生宣传小册子在美国各个大学已经是一种通行的做法。傅兰雅就是按照这种通行的做法为中国人编写了这一本图说,刚才是一些社会背景。现在说说他的思想背景。从傅兰雅进入香港开始一共在中国待了35年,其中包括香港、北京,最主要部分是在上海江南制造局的翻译馆工作了28年,总共翻译了西文著作100多部,其中大多数都是科技著作,为近代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他一生最主要的成就。相比之下后来做的促进中国留学美国的工作相对来说贡献小一点,所以不为人们所重视。但是从图说和其他资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傅兰雅从事促进中国人到欧美留学的活动有着深刻的思想基础。比如他在1895年跟加州大学联系工作的信件以后,他说我认为中国要实现完全的教育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是将西方的书籍翻译成中文,所以他28年的时间里都做这个工作,后来到了美国还在做这个工作;第二派遣大量的中国人到美国和欧洲留学;第三在中国政府的控制下利用学成回国的人才在全国建立各种学校和大学,这是他的思想基础。可见傅兰雅积极推动中国学生留学美国的作为跟他以前长期从事的翻译事业有着一脉相承的思想基础,就是他对于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思考,在编写这本图说以后他还努力的把自己的思想付诸实现,比如他担任一批去加州大学留学中国留学生的监护人和导师等等,就是为推动中国学生去加利福尼亚大学留学做出了进一步的贡献,这是我报告的第一部分。

    第二点我介绍一下加州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有一个戴机里(音)博士,他是美国人,他用了20多年的时间整理傅兰雅在加州大学保存的档案文献,主要是大量的英文信件。东亚图书馆这次到会的前副馆长赵亚静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在傅兰雅在加州大学保存的档案将由广西大学分三次出版,他的那些英文信件也要出版。

    最后谈一下对傅兰雅研究的想法。对傅兰雅的研究以前在学术界主要作为科技任务来研究,现在对傅兰雅的研究面要放宽,一个是他对中国留学的思想,再一个在1895年的时候曾经在上海搞过一个中文小说的有奖征文活动。他认为有三大祸害阻碍中国的发展:第一鸦片;第二八股文;第三妇女缠足,他认为小说对移风易俗效果特别好,就搞了有奖征文,最后评出来很多奖,有奖征文搞完以后他就去美国了,这个事情学界知道,但是结果和那些东西一直不知道在哪。前两年加州大学图书馆在搬家的时候把这个东西找出来,当时的征文和底稿,原来正文是160多篇现在是100篇,第一名得50块大洋的稿子已经不在了,第二、第三名稿件还在,据说上海已经有出版社在约,这个东西出来以后从另外侧面给大家提供了研究傅兰雅的资料。谢谢大家!

   

    张西平:谢谢陈宏喜先生提供了关于傅兰雅的资料。下一阶段主持交给柯毅霖教授。

    柯毅霖:下面有请俄罗斯科学院伊里娜·波波娃。

   

伊里娜·波波娃:

(英文)

   

    柯毅霖:下面有请英国爱丁堡大学的斯坦利。

    斯坦利: (英文)

   

    柯毅霖:下面有请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卡萨齐。

齐:

下面向大家报告一下我们研究的初步成果。明清以来19世纪中叶的历史包括宗教等方面,已经进行了不少研究,有一方面值得多研究一些,一个是从语言学历史的角度来看,传教士和西方人在18、19世纪的时候对汉语是怎么看待的,一般来说很有新的创意,我们正在研究。基本上有两个取向,一个取向是研究古汉语,一个取向是研究那个时候的欧洲汉语,也是一个过度的问题,主要是由基督教传教士引进的,这是利玛窦和其他一些传教士所制定的。

    第二个取向是学习研究那时候的当代汉语,主要商人、外交官、军人为了生活需要学习汉语,而不是为了文化的需要而学。他们出版的东西很多,我们看一看他们编著的词典,昨天听到很多学者说早期汉学是欧洲的产物,这很有道理,我们看一下西方人编的词典就很容易发现他们利用中国古典的资料非常多,他们利用清朝的资料是很多的,所以早期有两个起源,一个是西方一个是中国。

    还有一方面很值得研究,就是他们词汇学的技术方式,那时候的方式现在我们还在用。当时日本学者翻译了很多书籍,很多中国古典的成语术语等等都进行分析,首先介绍一下中国书法的内部结构是什么,然后给他们找一个很好听的拉丁文翻,首先有一个注字翻译,然后也一个解释,然后有鼻祖、儿孙,鼻祖的鼻有什么意思,恐怕有点望文生义的毛病,不是很科学。另一方面就是方法,首先列出一个中国成语,然后阐释介绍说明他的内部结构,最后找一个解释。

    从词汇性的技术来看,有很多同义词,最后还有一系列很长的多音字。刚才所说的西方人在编著词典的过程中用了很多中国古典资料,所以一方面这些资料是非常新颖的,另一方面他们的根源是在非常光荣的中国传统。

    有一个法国人也注重口语,大的好处是首先是针对这些新词主要是技术、科技方面的词,比如说火轮车是现在的火车,Locomobile是自行轮车,以前有的词典新词都很少。

最后得出初步的结论,17、18世纪的时候采取一些词汇学的技术选择方式到现在还用,还有很多词典,比如说袖珍小词典,这些词典是那时候第一次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