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年10月31日
地点:人民大学
主持人: 奥尔森、河野贵美子
主持人奥尔森:(英文)
汉克杰:(英文)
主持人河野贵美子:下面有请韩国高丽大学张东天先生发言。
张东天:大家好,我今天要报告的内容是有关1949年以前韩中电影交流。我本身是搞现代文学研究的人,最近我把研究的方向扩展到文化领域,尤其是对民国时期中国的国际文化交流方面,我很有兴趣。所以今天的这篇论文以我对这个研究的继续而做出。
韩中两国开始制作民族电影的时期,都处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社会形态中,所以早期交流的时候,有不同的文化认同。韩中电影交流从1920年代后期开始,那时上海作为大民国临时政府的所在地,成为李光舟等等韩国现代文化先驱者的避难之处。上海的先进文化环境和开放性的社会气氛,从亚洲各地吸引了众多文化人士。尤其是远东最繁华的上海电影业更给中国邻国不少影响。
据韩国的报刊资料记载,1926年10月7日在韩国电影馆放映三国演义电影《连环计》。中国电影的空间不大,并且技术方面相对比好莱坞电影落后的早期中国电影,也给韩国观众留下了消极印象。韩国报刊当中有关上海电影的报告主要集中在1930年到1937年之间,这些文章里面,韩国人关注的是中国电影人打破过去古装戏所带来的夸张和落后的旧观念,显示新的生活、新的精神的人物和事件在上海被拍成电影。
韩国主要关心的是新电影的设备、剧场,其次逐渐扩大为包含电影政策、经营、接受、环境等问题。这里的图片都是当时韩国报刊上所登载的有关中国电影的记事。
我们看一下在上海影坛活动的韩国电影人。韩国最早的电影为19199年《义理的仇讨》,尤其是1926年终于产生了代表性的民族电影《阿里郎》。这时候一批电影人把舞台从韩国首尔搬到中国上海,其中代表人物郑基铎从1928年为大中华白合影片公司执导《爱国魂》。韩国境内拍摄的电影不能直接批判日本,所以爱国人士到1949年为止,《爱国魂》是由韩国人拍成的唯一的抗日电影。
《再会吧!上海》是1930年拍成的,这是上海电影人员所做的13部电影当中的最后一部。
上海派电影人结束上海时代的时候,金焰正在成长,他扮演的角色显示的内容都是能够显示城市摩登的城市,并有献身精神的新男人形象。但是他只能扮演中国人,在他的时代,一点都没有影响到韩国。
当时有这样的交流,但是两国影坛之间依然矗立着壁垒,并且1937年之后,这段距离更为拉长。
接下来看一下日据默期在中国的韩国电影情况。1940年总督府颁发“朝鲜映画令”,所以电影完全在日本的控制之下。尤其是电影人员,对海外交流的主动性受到极大的打击。1932年,韩国青年伊奉吉义举之后,在上海法租界的韩侨社区瓦解。并且于1937年日军包围上海。
当时通过电影操控,韩国人对满洲幻想的就是1937年创立的满映公司。虽然这是遵从殖民政府的政策制定的,但在韩国观众之间还是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像上海跟台湾一样,1941年在韩国也举行了朝鲜演唱会,也出现了热烈反响并产生不少逸事。
虽然1949年韩中两国观众接触对方电影的机会不多,但是韩国报刊上所登载的不少有关中国电影的信息能证明韩国人还是把中国电影看作世界电影艺术的一脉。当时来到中国并参与制作影片的中国人,在中国与中国电影艺术家积极交流,并对中国影坛和观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30年代的交流经验,在最近急剧增加的两国交流中,是一段值得重新思考的宝贵历史,我想韩中双方在思考两国在电影文化上交流什么,并且共同向世界展示什么的时候,回头看一下过去的历史,也一定会颇有启发,别具深意。
主持人奥尔森:(英文)
基卡索拉:(英文)
主持人河野贵美子:感谢基卡索拉老师的精彩发言。我们用剩下的时间讨论一下。
(英文)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