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分组会议六组:孔子学院论坛(第一节)
时间:2009年10月31日
地点:人大明德主楼
拉多萨夫·普西奇:第一位发言人是北京大学的林丰民。
林丰民:非常感谢人民大学和孔子学院总部给我这个机会。对汉学我是外行,但我刚从埃及使馆教育处离任,我在埃及任命期间推动了两所孔子学院的建立,所以对孔子学院比较熟悉。因为和孔子学院的关系,和汉学搭上了一点关系。
我简单介绍一下埃及汉学的情况。埃及汉学的开展主要是已经建立的几个中文系,很有特色。第一所开设中文系的大学叫艾因·夏姆斯大学,他们曾经举办过两个汉语学习班,1975年正式成立了中文系,从那以后学生基本没有断过。2000年前后他们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从原来每个班只招十来个人到2000年每年招100名学生。在我工作期间他们的规模更加扩大,最多的一届招300多人,现在有1000多人。我没有全世界汉语系的统计数字,但北语的校长去访问埃及的时候说去过很多世界上的汉语系,规模这么大的还没有见过。
现在中国的大学扩招以后教学质量是教育部非常关心的问题,中文也是很难的一门外语,世界上最难的两门外语阿拉伯语和中文都在那里。后来发展成一个班80多人后来没有教室在车库里上课,但学生的热情是很高的,埃及这几年的确掀起了一股汉语热。包括文化中心在那里办的汉语班,每年招生的时候都是门庭如市,甚至有一年因为怕报名报不上打起来了。这个“热”跟中埃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是分不开的,近年的中国文化热应该跟中国与世界交往越来越多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随着中国人到埃及旅游的增加,埃及学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导游市场非常缺人才。三、四年级以及高年级的学生都出去兼职当导游,收入比他们的老师还要高。有些领导去访问的时候问学生,说你们学了中文以后想做什么?全都举手说当导游。有需求就有市场。
孔子学院是个新生事物,在埃及我们也是摸索着建立了两所孔子学院,一个是在开罗大学,一个是苏伊士运河大学。苏伊士运河大学的孔子学院又可以称为典范,学校专门拨出1000平米的办学办公用地,条件非常好,硬件设备也很好。
回的汉学研究。汉学研究主要的政绩在艾因·夏姆斯,那里是埃及,甚至中东、阿拉伯世界汉语教学的基地。也的确是这样,因为其他的这些大学的老师都是从这个学校毕业以后到别的学校任教的。汉语系设在语言学院,中文系有三十几个教师,教授有十人。从人员的配置上来讲,学校是比较强的,但因为发展的历史比较短,所以汉学研究跟欧美相比还要差一点。还有体制上的问题,所以汉学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是抄袭。我看到过研究生和博士生的论文答辩,也参加过副教授、教授晋升的答辩,读他们的代表性论文,有一个研究生写论文的时候前面写了中国共产党怎么样,后来写我党如何如何,我就提出来你什么时候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跟它的体制有关系,埃及在对外国语言文学职称评定的时候有一个规定要有几篇学术论文,并且还要用外语发表。而且他们的学术杂志也为这种职称评审提供了一些便利的条件,杂志可以用各种语言发表,所以评审人员本身水平有限,就使得汉语水平也受到了影响。
现在大家对汉学的需求很大,很多老百姓都愿意了解,特别是知识分子,但可读的东西太少,这对汉学在当地的发展是一个阻碍。汉语办学规模上有成就,但质量还需提高。孔子学院的教师除了负责教学之外,还肩负着宣传中国的功能。培养汉语的基础有了之后汉学发展就具备了更好的条件。埃及对汉学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埃及是阿拉伯世界的文化中心,所以它也向其他阿拉伯国家输送智力人才。近年在沙特又新开了中文系,原来中文系的老主任当了语言学院的副院长。所以埃及的汉学有向阿拉伯世界辐射的功能。
拉多萨夫·普西奇:下面发言的是阿维杰特。
阿维杰特:感谢人民大学和汉办给我这个机会参加第二届汉学大会。我在印度国际大学中文系教中文,国际大学中文系有很多中国老师。1956年周恩来总理访问了中文系,送给我们很多中文书。画家徐悲鸿19世纪30年代在国际大学呆过两年,很多人都认识他。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国家的汉学研究与孔子学院的发展》。
拉多萨夫·普西奇:下一位发言人是英国杜伦大学司马麟。
司马麟:
拉多萨夫·普西奇:下面的嘉宾是人大赖志金女士。
赖志金:自我介绍一下,我原来是外语学院的老师。在汉办的大力支持下,莱比锡大学去年4月成立到现在发展的很健康,经常可以看到莱比锡孔子学院举行的活动。第二次汉学大会为我们提供了孔子学院的论坛,我在德国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振奋,我就坚决要求报名来参加孔子学院论坛,借这个平台,让负责孔子学院各方面的老师、教授、学者在一起商谈孔子学院的发展问题。我有机会提供了一篇论文,我的论文在《论文摘要》上在120页,叫做《论把握国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我更想讲的是关于孔子学院的问题,大家都是专家,可以听到大家的声音。这只是我个人教学上的体会,在国内教人民大学学生德语,但现在反过来在德国要用德语去教德国人汉语,我自己感到很奇怪。昨天我是一个德语教授,今天怎么变成汉学的角色。有一条是一样的都是第二外语了教学,我想语言和文化是共通的。因为教德语我对德国的文化还比较了解,我在教德国人汉语的时候觉得很得心应手,我现在教初级班,教幼儿园的小孩。我已经退休,学校把我派出去我感到很光荣。我站在汉语面向世界第一线的角度上,我感到很光荣。在那个平台上宣传中国文化、宣传汉语,我觉得很骄傲,是一项光荣的任务,有一种民族责任感。世界汉学大会从昨天到今天,我觉得我们的汉学真的是在面向全世界,我应该更好地把工作做好。
我的外学工作不仅仅教语言,更重要的是把中国的文化传授到德国。我不跟学生讲更多的语法,语法是通过具体讲文化、情景来体验语言的规律,这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为了配合语言的教学举办了很多文化活动,作为辅助性教学。比如每到中国的节假日全部都要举办活动,比如端午节要吃粽子,我亲自动手给他们包粽子。我从中国带去了粽子叶,糯米那边有卖,我给他们展示怎么包粽子,为什么我们要吃粽子,把当时的故事就讲出来了,端午节的概念很快就理解了。春节联欢会也是一样,我把中小学的学生请到孔子学院,一块来庆祝中国的传统春节。可以通过和德国的圣诞节进行对比,是一年一次家庭团聚的节日,只是习俗方面有很多的不同,给他们介绍春节的来历,感觉很生动。在网页上可以看到跟学生一块跳舞的照片,能够跟中小学生玩到一块。通过传授中国的文化,感觉到语言的教学就更有根基了,语言教学这样做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有很多文化方面的差距。比如中国人的习惯喜欢讲自己年纪很大,我这次在欧洲片会上薛副校长,我说薛校长你很年轻,他说,不,我是1953年生的,我马上算53年生的就56岁了。我在上课的时候碰到年纪大的学生就回避不问他年龄,但我可以问妈妈多大、妹妹多大,他也学会了怎么表达年龄,无意识当中就回避掉了。比如说数字,我说6和8是幸运的数字,他们问为什么?我说8相当于“发”,“发”就是发财,但他们对“发”不理解,就告诉他8是好的数字,每到8他们就知道。他们好的数字是7,4为什么是不好的数字,因为4听起来像“死”,“死”都没学会他怎么知道4呢,所以要告诉他“死”是什么意思。风俗习惯、民俗不同有很多背景,他们的龙是不好的,我们的龙是好的。
我原来跟德语学生这样讲,德国人吃饭先喝汤,中国人后喝汤,现在学汉学的汉学家们也慢慢习惯中国习俗了。国外人要学习汉学中有价值的东西,中国人也要学习西方人民中有价值的东西,这样西方和中方的文化慢慢就接近了、就融合了,这样世界的文化会越来越接近。我觉得是个双方学习的过程。在语言教学当中一定要把握文化,这样就能把教学教好。
针对我们这次举办的“汉学大会”,我有几点想法,可能对孔子学院发展有好处。现在是人才济济,但我觉得还有一些不够的地方,能不能人民大学或者汉办派一些汉学或国学的专家到孔子学院循环演讲。今天到莱比锡孔子学院讲,明天可以到别的孔子学院讲,讲中国的哲学、孔子思想、民俗,包括中国的音乐,我们有徐悲鸿音乐学院,一边讲一边放音乐。还有中国的文学,近年3月份莱比锡图书博览会,6位中国作家每天和德国人见面,来了200多人,对中国的文学非常感兴趣。但现在中国文学翻译成德文的很少,德国的文学翻译成中文的很多。我们要把专家派出去、走出去,让国外的孔子学院直接听到国内汉学的声音。
能不能和第一届的汉学大会一样,和孔子学院大会同一时间开。这次有许多外方院长来不了,因为差旅费要自己承担。莱比锡孔子学院的院长十年以前就已经翻译了孔子的《论语》,正式在德国出版,他是专家,应该说也是中国儒家学说的专家,他正在写《儒家学说史》。他刚刚退休,没有人出经费,来不了,如果和孔子学院大会同步开,有很多孔子学院院长的经费就由汉办出了。
能不能让国内的专家和国外的专家共同编写适合本土化的教材。孔子学院给我们资助了很多图书,教材也很多,但真正能用得上的不多,尤其是小语种。一般中国出的汉语图书,德国当地的本土老师教起来觉得有问题,他说有的翻译不正确,都是英文的翻译,没有德语。本土化的教师需要中洋结合,因为有些注释要适合德国人的习惯,在法国要适合法国人的习惯。
加快网络孔子学院,也就是远程教育。光靠当地的孔子学院还不够,有很多在职的市民不能来参加汉语教学,下班很晚了,这样的一部分人很多需要在网上来学,这样可以节省很多资源。
高歌:
提问:刚才说孔子学院教的都是简体字,还是也有繁体字。
阿维杰特:简体字、繁体字都有,一般本科生三年级有,硕士一年级、二年级也有。学儒学《论语》的时候肯定有繁体字,我们翻译成英文,有的词解释一下。新德里的民族大学也有繁体字,我们教的比较多,印度南方孔子学院是跟科技学院合作的,所以没有繁体字。
提问:印度大约要办几所孔子学院?国际大学你们教不教中国古代文学,《论语》、《唐诗宋词》。
阿维杰特:民族大学的孔子学院,还有利马德拉斯孔子学院。国际大学也教一些古代文学。
提问:在德国中小学教学,学生学汉语的目标是什么?学期多长?
赖志金:德国中小学里都没有纳入到教学大纲,没有把汉语列为必修课,学生是自愿的,愿意学就学。困难是大部分家长都觉得出了钱让学生学汉语还不如让他学法语、意大利语,因为都在欧洲很近,中国是很遥远的地方,文字很复杂,他觉得小孩子学这个没有什么用,也不可能从事跟中国有关的工作。我觉得小孩子学汉语比成人更容易,莱比锡一共有32所中小学,我计划是每年2个孔子课堂,已经定了计划,争取在一年之内把32所中小学把学生轮流请到孔子学院,让他们体验中国文化。
拉多萨夫·普西奇:免费吗?
赖志金:我们叫开放日,有书法、绘画,一块包饺子,一小时的体验课是跟他们玩一节课,他们觉得汉语太好学了。教“吃”和“粽子”,“吃”也是永远不变的,他们说太容易了。1、2、3、4教他们走步,学会了再教5、6、7、8。挑最容易的让他们学,他们就非常感兴趣,马上就报名。
有一个莱比锡孔子幼儿园,受了我们的影响,孔子幼儿园是双语,是联邦州里的第一所。3岁开始会说话,中国老师跟德国老师同时上课,我联系了人民大学的幼儿园作为院级交流,人民大学也要派老师过去,不需要他会说德语,就说汉语。我现在想汉语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就学汉语,对中国的情结一定是不一样的。学德语的人骂德国怎么怎么不好,我心里也感觉很痛,因为有情结在里面。我们很幸运,在汉办申请了一批图书,赠送给孔子幼儿园,12月份是开幕式。两年以后再建孔子小学,小学、中学一条龙,这样就不得不开汉语了。孩子对写汉字特别用功,我说回去写10遍,他写20遍给你,他说就像画画一样。
提问:您刚才说到在莱比锡孔子学院分不同的年龄开不同的课,您刚才介绍的是年龄比较小的小朋友。
赖志金:都有,幼儿汉语、中学生汉语,还有对华裔的小孩,根是中国的,但汉语已经忘得差不多了,还有老年班,老年班没人报名,为什么?文化问题,你怎么把我看成老年,我们改了个名叫“永保青春班”,他就来报名了。还有在职的,针对企业人士专门开的企业文化班,用德语讲中国文化。
提问:文化课,比如中国的茶道、中国的厨艺,这些课程所有年龄层次的人都可以上吗?
赖志金:都可以上,茶道年纪大一点的人多,茶道是德国人讲,汉学系毕业的一名学生,他讲的比我们好,我都没研究过中国茶道,他研究的很深。中餐课也是德国人上课,他到中国学个一年的中餐。我们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汉学专家、当地对中国研究的学者,要借助他们的力量,不能靠自己。
拉多萨夫·普西奇:谢谢大家,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