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差异之于西方,可能是“巴别塔”之后再度面临的“理解的困难”;而在中国,同样的对象本来就可能形成不同的认知。于是《庄子·秋水》有言:“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苏轼亦云:“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不过无论如何,在差异中寻求理解当是人类的共同期待。
世界汉学大会从“文明对话与和谐世界”(2007)、“汉学与跨文化交流”(2009)、“汉学与当今世界”(2012)、“东学-西学四百年”(2014)、“比较视野下的汉学:传统与革新”(2016)直到“理解中国:包容的汉学与多元的文明”(2018),“理解”的主旨始终贯穿其间。
第七届世界汉学大会将从“汉学之新义”进一步“理解中国”,亦借“理解中国”去发现“汉学之新义”。大会分设“汉学的译介与对话”“汉学的传统与现代转型”“汉学与跨学科研究”“汉学发展与人才培养”“海外汉学与本土学术”等五个专题,恭候海内外学人。
2018年以来,世界始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疫情肆虐,竞争加剧,争端不断。人文学术如何应对这一时代、如何彰显自身的效用(relevance),已经成为中外学界的普遍关注。汉学或中国研究同样如此,正是跨越语言、跨越文化、跨越古今、跨越学科的独特视野,使古老的传统常解常新,其“新义”亦即对于当下问题的适切性(relevance)。
汉学家似乎特别喜欢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充满中国意趣的名言:“经典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A classic is a book that has never finished saying what it has to say)”。缘此,“汉学之新义”包含着无尽的契机。
“汉学之新义”在于汉学已不仅着眼古典的智慧与文献,更发展为一种全方位的中国研究,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历史、当代的多重视角勾连中国的传统,也通过传统的镜鉴理解中国的现实。
“汉学之新义”在于汉学不仅是中国向世界敞开、让世界理解中国,也是中国理解世界的重要路径。理解总是伴随着误解,而汉学恰恰要使相互倾听、尊重差异成为文化对话的基本品质,使“对话”由“对”而成“话”(dia-logue),使“互鉴”因“互”而有“鉴”(mutual-reflection)。
“汉学之新义”更在于汉学在现代世界的生命力,它见证传统智慧被重新激活与再造,也期待一种能够自我更新的“复数”的中国研究。“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天然的“跨学科性”“文化间性”和“古今张力”注定了汉学拥有多元的声音、多样的可能。我们乐见秉持反思精神的汉学,使汉学成为文化之间相互理解的范例。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共同的志趣、初心和愿景,让我们跨越山海、心心相连。姑苏西陆,连波秋色,天朗月明。第七届汉学大会将与君引觞欢叙,切磋疑义,共襄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