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1-12

中 国 · 北 京

首页 / 会议新闻
会议新闻

第五届世界汉学大会举行 倡导由对话到理解而达致和谐

2016-11-13

   

    11月11日,第五届世界汉学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网 记者张艳玲 摄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伊志宏主持开幕式。中国网 记者张艳玲 摄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致辞。中国网 记者张艳玲 摄

   

    孔子学院总部副总干事、国家汉办副主任静炜致辞。中国网 记者张艳玲 摄

    中国网新闻11月13日讯(记者 张艳玲)11月11日,由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和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世界汉学大会在北京开幕。会议主题为“比较视野下的汉学:传统与创新”。近百名中外学者就汉学发展与中西文化交流展开对话交流。

    来自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牛津大学、格拉斯哥大学、伦敦大学等国外高校学者代表,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孔子学院总部副总干事、国家汉办副主任静炜,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秘书长、前驻外大使杨厚兰等出席开幕式。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伊志宏主持开幕式。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在致辞中指出,世界汉学大会自2007年起已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了四届,历届主题都体现汉学发展趋势。如今,世界汉学大会成为参与推动新汉学发展重要平台,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重要空间。

    2014年在第四届世界汉学大会上,世界汉学大会理事会成立并常设于中国人民大学。两年来,理事会在沟通中外、联系全球汉学家方面发挥重要的纽带作用。

    靳诺指出,本届大会在多元文化交流背景下探讨“汉学”的多重可能性,以复数形式(Sinologies)表达“汉学”,不仅体现着“只知其一者,一无所知”的学术传统,也与中国儒家“二人成仁”的伦理观念相互呼应。“在世界文化越趋多元发展的21世纪,汉学研究超越‘他山之石’、’以人为镜’的层次,从’知其二’进而’察其三’,必然是题中应有之义。”

    她希望中外学者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通过学术交流勾连历史与未来、精神与现实、海内与海外,为汉学展开新的画卷。

    “人类社会已凝聚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如何推动各国之间文明互鉴与学术交流,促进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领域学者们更好交流,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孔子学院总部副总干事、国家汉办副主任静炜说,本届世界汉学大会为来自全球汉学学者们提供思考交流空间,在不同文化视野下观察和理解中国,探讨传统与革新中的汉学,连通历史与未来,打通理念与现实,利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智慧,解决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

    与会学者们也一致认为,汉学最突出的特质在于跨文化、跨语言与跨学科。汉学不仅是文化对话的天然媒介,也启发人类思考自身发展,通过不同思的交流、交锋、交融,推动人与人的相识、相知、相通。世界汉学大会始终致力于跨越历史传统与文化身份隔阂,倡导当今世界由对话而增进理解,因理解而尊重差异,从差异而达致和谐。

    据了解,第五届世界汉学大会全部发言都采取中外学者直接对话方式,与会学者将围绕“汉学与中国”、“汉学与西学”、“汉学刊物的百年回顾”、“汉学范式的古今之争”等议题进行一对一交流。

    本届世界汉学大会还设有两个专题论坛,其中“孔子新汉学计划”博士生论坛吸引了40多名来自各国的青年学者;“中日韩共用汉字辞典编撰论坛”将汇聚三国学者,就“中日韩共同常用汉字表”的进一步开发展开讨论。

第五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汉学大会聚焦《华裔学志》《通报》“汉学期刊的百年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