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
  • 06,2019

【讲座回顾】美国圣母大学Susannah Brietz Monta副教授解读英译圣经诗篇对16世纪英语诗歌的影响

2019年5月22日下午,美国圣母大学英语系Susannah Brietz Monta副教授应邀访问我院并以“诗篇与英语诗歌”为题举办讲座,文学院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张靖副研究员主持讲座。

Monta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希伯来圣经诗篇(Psalms)的基本内容、16世纪之前英国及欧洲大陆祈祷书(Book of Hours)中的《诗篇》、大卫王与《诗篇》之关系、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及《圣经》的英译历史等背景知识。她特别强调,16世纪的宗教改革和《圣经》英译为当时的诗人们用诗歌的方式来翻译《诗篇》或仿写宗教抒情诗歌提供了合理合法的机缘,到1640年出现300多种诗篇集。一些著名诗人如锡德尼爵士(Sir Philip Sidney)和他的妹妹彭布罗克公爵夫人玛丽·锡德尼·赫伯特(Mary Sidney Herbert)均尝试以诗歌的方式翻译《诗篇》,而玛丽·锡德尼·赫伯特所翻译的诗篇形式最为多样,而且节律音韵优美,受到了同时代诗人们的称赞。乔治·赫伯特(George Herbert)在创作《圣殿》(Temple)时也有意模仿彭布罗克公爵夫人,使用多样的诗歌形式和节律。


在讲座中,Monta教授还带领大家仔细阅读了三首《诗篇》(51、23、150),将玛丽·锡德尼和乔治·赫伯特的诗歌体译本与日内瓦版和国王钦定本《圣经》的散文体译本进行对比,细查了诗人们在翻译中展示的创造性自由及神学阐释自由。通过文本对比和细读不难发现,16世纪诗歌体英语《诗篇》是英语诗歌实验的重要方式,这些尝试使得抒情宗教诗成为当时重要的诗歌体裁,诗人们创作的优美诗歌成为祈祷和赞美的工具,延续了教导和劝勉功能,为后世的英诗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提问环节,来自我院及其他院系和高校的师生针对Monta教授的讲座内容提出了很多有趣而深刻的问题,引发了更多的讨论。

“视界人文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主办。旨在邀请函当代国际人文学术界富有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学者与人大学子交流,倡导人文关怀、跨学科对话与前沿意识。本次讲座系“视界人文讲座”第38期。


文:文学院博士生 陈龙

图:文学院硕士生 贺斌


Copyright © 2012. 中国人民大学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 汉学研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升星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