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告
  • 05
  • 09,2012

中国人民大学与格拉斯哥大学共同举办“经文辩读”学术研讨会

    2012年8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文学与神学研究中心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主题为“经文辩读:意义与语境”(Scriptural Reasoning: Its Meaning and Context)的学术研讨会。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兼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副所长耿幼壮教授与格拉斯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兼国际关系主任David Jasper共同主持了研讨会,来自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英国斯特林大学、澳大利亚纽斯卡尔大学、美国拉斐特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10位专家及青年学者与会,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专业部分博士后和博士生出席了会议。

   

    北京-苏格兰研讨班

    此次会议主要围绕如下议题展开:经文辩读的理论与实践及其意义和进入中国语境的可能性;中西哲学及宗教流派不同传统与经典文本的阐释;中西文学、哲学、宗教间的对话与交流。

   

    主持:David Jasper教授、耿幼壮教授

    当天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兼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副所长杨慧林教授首先宣读了题为《经文辩读与阐释循环》的论文,并回答了与会学者提出的问题。杨慧林教授认为,基督教传教士所译的中国经典进入“经文辩读”的视野,形成了问题领域和解释空间,这一现象已引起中外学界的广泛关注,要充分实现“经文辩读”的潜在张力,必须进入一种积极的“阐释循环”,破除“建构性主体”和“投射他者”的话语逻辑,使“确定性”真正突破“身份”框限。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文辩读”其实可以激活人文学术全部思考,而这样的“辩读”应当成为当今不同宗教、文化、区域和意识形态间对话的基础。

   

    杨慧林教授、David Jasper教授

    围绕杨慧林教授的发言,与会学者以各自的精彩讲演从不同角度做了积极回应。格拉斯哥大学David Jasper教授从齐泽克的相关思想和道家文本《庄子》出发,重新思考了经文辩读中的“神学思考范式”。英国斯特林大学Andrew Hass博士从“否定诠释学”的向度阐发自己对“经文辩读”的看法。美国拉斐特学院宗教研究系主任Eric Ziolkowski教授重新解读了关于“轴心时代”的宗教与文学之比较研究。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神学院院长Trevor Hart教授从“会话”角度出发分析了诠释学意向的神学面向。

   

    Eric Ziolkowski教授

   

    David Jasper教授

   

    Trevor Hart教授

   

    Andrew W. Hass教授

   

    Roland Boer教授

    下午的会议中,三位青年学者继续围绕会议主题发言。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助理教授黎子鹏博士基于对理雅各的《约瑟纪略》中文译本的分析,深入探讨了理雅各借用儒家观点解读圣经故事的尝试。格拉斯哥大学博士后汪海则重新探讨了比较研究与经文辨读中的“居间性”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候选人赵倞依据对理雅各《道教文本》译序及导言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黎子鹏教授

   

    汪海博士、赵倞博士候选人、李丙权博士

    会议由耿幼壮教授作总结发言。他在发言中追溯了“经文辩读”在中国发展的情况,特别是其主要推介者杨慧林教授所做的努力和创造性的贡献,并进一步分析了中国传统的“经学”为“经文辩读”提供思想和理论资源的可能性以及“经文辩读”在中国语境下所面临的问题,重新提出了“什么是‘经文辩读’?”和“经文辩读如何可能进入中国语境?”等一系列颇具启发性的问题。

   

    与会学者合影

    在日程紧凑的一天会议中,每位讲演者除了宣讲自己的论文,还积极回应了与会者的提问。整个会议紧密围绕着“经文辩读”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深入的对话。此次研讨会旨在进一步推进和拓展中西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会议采用英文为工作语言。

Copyright © 2012. 中国人民大学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 汉学研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升星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