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告
  • 06
  • 11,2018

【汉学大会·闭幕式】第六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顺利闭幕

       11月4日下午,由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和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顺利闭幕。在为期三天的大会中,与会学者围绕“理解中国:包容的汉学与多元的文明”这一主题各抒己见,实现了密集的学术交流。最终,在三场大会主题发言结束后,第六届世界汉学大会正式闭幕。

20181106180718_80730.jpg

     首先是下午的大会主题发言,第一场由北京大学安乐哲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孙向晨教授以“‘生生’:在世代中存在”为题进行演讲,他认为,比照中国传统儒家阐释“生生”的脉络,海德格尔的“在世界之中存在”这一说法缺失了人“在世代之中存在”的生存论结构。海德格尔对存在的空间阐释,也缺失了儒家世界观中时间维度上的“世代性”。“我”是一个勾连世代的“此身”,源初地面向他人的存在是“亲亲”,体现“亲亲”德性的“孝”展示了一种“共世代”的结构。这种结构在“家”中落实“承世”的存在。在此视角下,中国人的“在家之乐”是一种哲学现象。由“世代”形成“历史性”,在祭奠“亲人之死”中延续“共世代”结构,“在世代之中存在”以“慎终追远”的方式实现了生存中的超越维度。

   

安乐哲

北京大学教授

   

    孙向晨

    复旦大学教授

       巴塞尔大学韦宁教授以“哲学与汉学:是友是敌?”为题演讲。对比哲学和汉学这两个学科产生的历史语境,可以发现汉学中的中国哲学内容,并没有被西方哲学体系所接受。韦宁教授发展了美国学者郝大维对于汉学与哲学关系的讨论,认为汉学和哲学可以成为“朋友”,汉学可以从多个方面助益哲学研究。一方面,针对西方的哲学研究缺乏相对的历史维度,汉学为西方哲学研究提供了极具差异性的历史视野;另一方面,汉学对中国哲学研究也很有帮助。

20181106181335_45646.jpg

韦宁

巴塞尔大学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的张瀚墨教授以“合音现象与‘载营’新释”为题演讲。张瀚墨教授指出,《老子》第十章首句的“载”、“营”二字难解,且解法难以统一;他依照中国古代早期文献中将两个汉字的语音合为单字的先例(如沈括所说的“切韵”),把“载”(zai)、“营”(ying)的发音组合为“jing”(精)字的慢读,合成合音字来理解。这种合成在读音流变、字义解读和《老子》上下文中“精”的理解方面都具有合理性。张瀚墨教授认为,这种新的路径能够更好地解读《老子》,并为其他中国古代文本的阐释带来启发。

20181106181352_65086.jpg

张瀚墨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第二场发言由中国人民大学的时延安教授主持。特里尔大学的卜松山教授以“想象力——早期中国诗学中的对应理念”为题演讲,从中国传统道家思想出发,对比了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关于“想象力”的看法和中国古代“神思”说之间的相似之处。结合陆机、刘勰、司空图、王夫之、王国维对中国诗学的阐释,他认为中国的美学术语“意境”与康德的“审美观念”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时延安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际交流处处长

    卜松山

    特里尔大学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李雪涛教授以“义和团之后的北京——德国驻华公使施瓦岑施坦因男爵1902年的图像记录”为题演讲。李雪涛教授结合自己在德国克虏伯博物馆和德国联邦档案馆看到的施瓦岑施坦因的档案资料,介绍了1900年10月21日至1902年7月15日,德国驻华公使施瓦岑施坦因男爵在中国拍摄的影像。这些照片超过600幅,其中有100多幅有关北京和当时的义和团运动。这些照片为了解当时的中德关系、社会现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男爵拍摄了当时清朝政府的多位政要,并用照片记录了大量中国普通人的生活,例如婚嫁等。施瓦岑施坦因男爵与清朝统治者关系密切,这位德国外交官在中国的活动,为考察当时的国际关系和文化语境提供了一个外方的视角。

    李雪涛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的雷立柏教授以“中国的拉丁语墓碑及其文化意义”为题演讲。来自奥地利的雷立柏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拉丁语、希腊语、古希腊语已经15年,他认为自己早已是一个“精神上的中国人”,中国是他的“祖国”。他指出,中国的传教士墓碑是连接中国与外国的文化桥梁。在中国发现的拉丁语墓碑,墓主多为外国传教士和中国天主教人士。这些墓碑多为拉丁语、汉语双语碑文,反映了元代以来的中西交流史。传教士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拉丁语碑文作为独特的外语文献,为了解这些文化使者提供了新的角度。北京五塔寺、车公庄一带共有68个传教士墓碑保存下来,包括利玛窦,汤若望等人的。这些墓碑背后有很多有关中西交流史的重要故事。

    雷立柏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最后,第六届世界汉学大会闭幕式在国学馆116会议室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杨慧林、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剑澜、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处长时延安出席了闭幕式。时延安教授主持了闭幕式,杨慧林教授致闭幕辞。

    杨慧林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

    杨慧林教授在致辞中说,世界汉学大会自2007年首届举办开始,这十几年中有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2007年,国务委员陈至立宣布世界汉学大会每两年举办一次;2014年,在刘延东副总理的主持下,世界汉学大会的理事会成立。从此以后,世界汉学大会的组织形式、规模由理事会决定。在理事会的集体决策下,世界汉学大会由前几届巨大的规模,转变为定点邀请外国学者、配套邀请中国学者,由此实现中外学者之间充分的学术交流与直接的沟通对话。此次大会共邀请了七十多位国内外的学者、学生参加,交流效果显著。今后,世界汉学大会理事会的成员会更多地参与到具体的论题讨论和论坛的主办中,发展更丰富的组织形式和更深入的学术讨论。在昨天的开幕式上,国家汉办党委书记、孔子学院总部副总干事、国家汉办副主任马箭飞建议,世界汉学大会可以考虑在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召开。这个提议在会后得到了外国学者的支持。杨慧林教授表示,世界汉学大会还很年轻,还在不断地更新形式,以后还会吸引更多的青年学者参加。


   

Copyright © 2012. 中国人民大学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 汉学研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升星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