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
- 09,2024
【中新社】如何能成为一位汉学家?三位汉学家为你答疑解惑
“如何能成为一位汉学家?什么样的方法论能帮助我成为一个优秀的学术作者?”9月29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举办的“成为汉学家:挑战与思想”主题研讨会上,来自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意大利等国家的“新汉学计划”学生向研讨会特邀的三位汉学家提问。
三位汉学家分别是来自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讲座教授蔡九迪(Judith Zeitlin)、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中国文学副教授叶纹(Paola Iovene)以及耶鲁大学神学院、东亚语言与文学系教师司马懿(Chloe Starr)。
蔡九迪(Judith Zeitlin)以她的第一本著作《异史氏:蒲松龄与中国文言小说》为例,讲述了自己的感受。她说,“我对《聊斋志异》这本书是一见钟情,完全被吸引。”
因此,她认为,研究汉学或成为某一领域的大家,首先要从自己的兴趣和热情出发,“否则怎么让其他人也对此感兴趣呢?”
对此,叶纹(Paola Iovene)则进一步表示,“如何保持对研究对象及课题的热情和激情是一个挑战。”
她建议,“要建立一个保护空间,让自己能够在其中感受到这种激情,并确保这种激情不会以某种方式被侵蚀。”
维持兴趣与热情并不是成为汉学家面临的唯一挑战,司马懿(Chloe Starr)指出,她做学生时面临的挑战之一是找到与自己的兴趣相关的研究问题,几年前,当她想要研究中国的神学时,却发现暂时并没有这一确切的领域。
“如果你在某个时候发现你想要工作的领域并不确切存在时,你可能需要自己去创造它,并思考这一点。”
于是,后来的她写出了《中国神学:文本与背景》一书,“它看起来是一部神学或宗教学研究著作,但实际上,我所写和所思考的都是精读大量相关文本后的结果。”
此外,三位汉学家也向在场学生分享了她们共同的经验,如阅读大量的作品、保持多元的兴趣、维持多样的学术对话等,并建议学生多模仿和练习,经常参加相同领域的读书班,写好文章后交给室友或其他师友阅读提意见,等等。
据了解,在场学生大多来自“新汉学计划”项目,这一项目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设立,与中国18所高校合作,帮助世界各地未来汉学家们到中国学习或开展田野调查。至今该项目已支持了近千名高层次国际学生。
“要成为汉学家,你还必须真正磨练你的能力,从石头中挤出水来,从一点点中获得很多。”蔡九迪总结道。
原文作者:李紫薇;编辑:江子昕
原文链接:如何成为汉学家?三位汉学家为你答疑解惑
Copyright © 2012. 中国人民大学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 汉学研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升星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