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跨文化传播学博士,越南河内国家大学(Hanoi National University)下属人文与社会科学大学讲师兼河内大学(Hanoi University)孔子学院本土教师,新汉学计划越南雒鸿青年学者,世界汉学大会青年委员会委员(2023-2025)。研究领域为:中越跨文化传播、国际中文推广、中国国家形象、国际传播视域下的“一带一路”倡议。
现任胡志明市人文与社会科学大学讲师,获中山大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学术成果发表:2023年12月发表论文《在教学中使用ChatGPT来教授和学习中文:可行性与潜力评估》( Using ChatGPT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Chinese: feasibility and potential evaluation );同年9月 发表《越南语与汉语中的空间感知与表达——对越南学生的影响》( Perception and Expression of Space in Vietnamese and Chinese—Impacts on Vietnamese Students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副院长、影像实验室主任、交叉科学学术委员、吴玉章青年学者、十大教学标兵,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电影之夜》常驻嘉宾,国家虚拟仿真联盟中国语言文学专委会副主任,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青年创新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与新媒体艺术,已出版《底层再现:中国当代电影中的城市游民》《城市与现代性:重绘早期欧美电影》《电影导论》《穿城观影:中国当代影像的空间生产与体感》《山河光影:红色经典电影及其当代回响》等专著和《时尚的启迪:关键思想家导读》《读懂绘画:从乔托到沃霍尔》等译著,并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八十余篇。
武汉市政府参事,湖北省优秀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卓越学者”、特聘教授,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院长(外文局与华中大共建)、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公关专委会第一届、第二届理事长。研究方向包括中国故事国际传播、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新媒体与品牌传播等。主持教育部重大攻关招标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委托课题近20项。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教材20多部;主要著作有《公共关系生态论》《公共关系学的想象:视域理论方法》《讲好中国故事的元叙事传播战略》等,译著有《战略传播手册》《卓越传播》等。是“讲好中国故事”和“公共关系”两个研究领域的高被引作者。
现任香港大学经管学院金融学讲座教授、郑氏明德讲席教授(金融学),兼任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所长和量化历史研究中心主任。曾在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担任金融经济学教授18年(1999-2017),亦担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金融学理论、金融社会学、经济史、量化历史、新兴市场、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等课题。代表著作有《金融的逻辑》《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24 堂财富课》等。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副院长兼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副主任,教授,同时担任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标准与认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汉语国际传播分会副理事长,上海市语文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中文教育、国际中文教师教育。在《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字应用》《外语界》等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专著、编著及教材等20余部。曾主持研制《国际中文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中小学段)与《国际中文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大学成人段);作为主要研发者参与《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研制;并为南非、坦桑尼亚领衔制定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
青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长期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计算语言学)、藏文信息处理、少数民族语言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同时兼任云藏搜索引擎技术总监,国家信息化标准委员会藏文信息标准工作组成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民族语言文字信息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语言学会语言资源专委会理事。
英国杜伦大学(Durham University)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中文文献数据库中国哲学电子化计划(Chinese Text Project,https://ctext.org)创始人。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古代汉语的自然语言处理、数字图书馆,以及将计算方法应用于中国古代语言、文学和历史中的应用。
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深圳大学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深圳大学中国海外利益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大学环孟加拉湾地区研究所所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印度洋学会副会长,全国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副理事长、大湾区欧洲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南亚学会常务理事、国家高端智库四川大学中国南亚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兼职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客座教授、瑞典安全与发展政策研究所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国际关系、区域国别与世界经济研究。现研究与教学领域主要是区域国别学(国际政治与国际战略)、世界经济(国际贸易与能源合作)和国际传播(国际传播与战略传播)等。出版学术专著10部、参编学术著作10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得国家教育部高等院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国际问题研究类)2项,广东省社科二等奖,深圳市社科一等奖,四川省社科三等奖。
现为喀麦隆马鲁阿大学(University of Maroua)高等师范学院汉语系讲师,并担任喀麦隆中等教育部汉语总督学。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国际教育。他是喀麦隆教育部唯一官方指定的中文教材系列(共四册)的主编。促成喀麦隆出版社与浙江人民出版社的合作出版项目,计划出版10套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法语本书籍。担任该项目的组织翻译与审稿工作。2020年,他因其杰出贡献荣获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院长、健康中国研究院院长、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人口老龄化、老龄政策、人口与发展。代表作:《回顾与展望:中国老人养老方式研究》(2016)《新世纪的中国人口—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合著,2011)《欧盟国家的老龄问题与老龄政策》(2000)。
埃尔吉耶斯大学(Erciyes University)中国语言文学系助理教授,开设中国电影、中国神话等课程;亚洲语言与文学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sia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组委会创始成员。曾作为访问学者赴复旦大学进修。
马来西亚华裔,清华大学中文系在读博士生,清华大学应用心理硕士,上海交通大学中文系本科。主要研究领域为后现代理论、游戏与人工智能哲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院长;第七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组召集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电子文件管理专家委员会主任。曾两次被评选为北京市优秀教师,曾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人民大学“大华杰出贡献奖”等荣誉。研究领域:档案学基础理论、电子文件管理、数字记忆、数字人文。代表作品:《中国信息资源产业发展与政策》《社会建设的理论、政策与实践》等。
现任马其顿科学与艺术学院(Macedonian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Arts)汉学知识中心首席学者、译者,北京师范大学语言学博士。曾获第十五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21年)、斯科普里市政府文学与出版领域最高荣誉"13 Noemvri"奖(2022年),其马其顿语版《老子道德经》译作获"Grigor Prlicev"马其顿文学最佳翻译奖(2012年)。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影视人类学、行动民族志、医学人类学、同性恋群体研究。著有《从行动到行动民族志:青年志愿服务研究》《空间、文化、表演:东北A市男同性恋群体的人类学观察》等,人类学影视作品有《余生无余之沈叔》《“水果”的故事:本土志愿服务模式经验探究》等。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现任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
现为康彭萨尔大学研究员,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员。他于北京大学获得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拉丁美洲文学与中国文学之间的关系,聚焦魔幻现实主义、政治无意识与文化认同等主题。主要著作包括《全球视野下的魔幻现实主义》(2024年)和《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现当代文学》(2021年),并出版了第一本西班牙语版的海子诗歌选集《海上春生》(2024年)。2023年,被聘为世界汉学大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东方学博士,北师大-港浸大联合国际学院(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United International College)助理教授,曾在牛津大学墨顿学院、南方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先秦文献学、比较文献学、比较历史学。出版专著:《早期中国君王合法性的传授:〈逸周书〉与“太公”文献研究》(Mediation of Legitimacy in Early China:A Study of the "Neglected Zhou Scriptures" and the Grand Duke Tradition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