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告
  • 05
  • 01,2024

【学术沙龙回顾】新汉学学术沙龙揭示汉学新方法的探索


20231018日,中国人民大学“新汉学”博士生学术沙龙的第七期在国学馆527会议室举行。这次沙龙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及慕尼黑大学汉学系联合培养的2022级博士生德国籍Moritz Kuhlmann(谷民德)主讲,谷民德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此次沙龙的主题是“探索汉学新方法,以哈贝马斯的社会学方法论为基础”。


首先,谷民德向大家介绍欧美汉学家中涌现出的两个学派:诠释学派和先验哲学派。诠释学强调理解过程是主观的,将理解局限在自身的诠释圈子内;而先验哲学则认为可以在诠释圈子之外客观地建构理解模型。这些争论揭示了汉学研究的方法论差异,为新汉学的出现提供了契机。

接下来谷民德介绍了哈贝马斯的社会学方法论。他指出,此方法论强调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体现为理解的三个步骤:首先,以自己的外在角度理解对方;其次,理解对方的内在自我理解;最后,找出共同理解的基础,以善意的了解、避免轻易批判和保持系统性的竞争对手关系为准则。

在此基础上,谷民德介绍了哈贝马斯方法论的一些重要概念,如观察者和参与者的区分、交往理论、理解的实用性前提条件以及理性作为交流的基础等。这些概念为跨文化交流中的难题提供了指导。另外他尝试有逻辑地与大家分享跨文化理解中所存在的一些挑战,例如“没有牙齿的狮子”这个比喻。

谷民德把哈贝马斯的方法论应用到自己的博士研究中。他认为,要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从外在角度、内在角度和共同角度三个维度进行。外在角度是以西方的范畴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内在角度是了解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而共同角度是在基本理性的基础之上相互理解。


这次新汉学学术沙龙的成功举办为汉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展示新方法和新视角的平台,所有在场留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汉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在探讨过程中参与者们认为此次沙龙内容十分有意思,并提到有关理解跨文化交际步骤相关的结构、所体现的层面以及理论框架意义相关问题。

此外,参与本次学术沙龙的张老师也与大家进行了交流,并介绍到国内外汉学家及他们研究思路与成果,同时给谷民德及在场的所有同学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张老师提到,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应该使用具体例子为出发点,并参考相关的案例,让研究更具说服力。

此次讲座不仅使在场的教师和学生们对跨文化交际与文化交流、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更深的理解,还为大家搭建了完整的评价系统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框架,加强了同学们的学术积累,开阔了科研视野。


学术沙龙为“新汉学计划”博士生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平台。良好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及经验的传递,都为同学们学术进步、人生成长起到积极作用。本次沙龙,在师生们的掌声中圆满画上句号。

Copyright © 2012. 中国人民大学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 汉学研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升星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