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会  / 会议主题

关于大会

会议主题

本次大会以“理解中国”为主题,而汉语中的“理解”一词,自古就凝聚着跨越文化藩篱、会通中外智慧的诉求。

玄奘把《维摩诘经》翻译成《说无垢称经》之后,如何诠释异域经典便成为国人所面对的问题。于是有僧人提出,这些佛理 “但可理解,不得事释”;也就是说,我们无法用以往的经验解释外来文化,却可以用天地间的道理去参悟它们。可见早在多元文化包容共存的唐代,中国人已经意识到交流之要义,意识到“理解”亦即“以理解之”,而不是仅仅诉诸自己的经验。到了宋代,中国人进而提出“理一分殊”的观念,换言之,世界存在着统一的道理,同时又会呈现出面貌不同的差异。

正是秉持这样一种“理解”的东方智慧,我们从第五届世界汉学大会开始便以复数的Sinologies称谓“汉学”,意在强调当今汉学的多元意味。十余年来,我们欣喜地见证了在文化理解中互为“他者”、相互倾听的复数的汉学,见证了文化对话的新范式。本次大会设有汉学的译介与对话、汉学的传统与现代转型、汉学与跨学科研究、汉学发展与人才培养、海外汉学与本土学术等五个专题,正是基于世界汉学视域下的理解,基于因理解而尊重差异、从差异而寻求和谐的世界汉学。

理解是通向和谐的必经之路,在理解他者的同时,不同的文化也在自我反省中获得更新。中国11世纪的伟大文学家苏轼曾经从海边捡回一些久经冲刷的石头,于是留下了千古名句:“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把一个小石头带回家,也就是将无边的东海带回家。这隽永的诗句告诉我们,如果懂得理解和倾听,那么即使远隔千里,也能感受东海的气息。石头渺小,东海浩瀚,然而在懂得倾听的哲人眼中,小小的石头恰恰藏纳着整个东海。由此可知,所谓“包容”并非物理体量上的容纳,乃是因为博大之心可以领略亘古之理,从而才有相互的容纳与联通。

从2007年至今,世界汉学大会已经走入第二个十年。十一年间,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格局不断改变,不变的则是中外学者跨越历史传统、价值观念或者族群身份,由对话而增进理解的责任和承担。因为世界汉学大会的宗旨,其实就是呈现多元文明中性状各异的“石头”,就是期望“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的诗人境界,就是从不同的“石头”去理解多样的文化母体,理解“东海”,理解这个命运与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