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新闻

会议新闻

【汉学大会·分组会议】第二分组:“汉学的传统与现代转型”

2018-11-08

        2018年11月3日下午,第六届世界汉学大会第二分组会议“汉学的传统与现代转型”第一、二场在国学馆119会议室举行。澳大利亚纽斯卡尔大学薄国强教授、俄罗斯科学院博罗季奇教授、亚美尼亚国家科学院阿哈尼·哈鲁特尼亚教授、 安卡拉大学欧凯教授和美洲大学的布兰达·拿瓦-乌里韦教授针对相关议题先后作了主题发言。 第一场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张晓萌教授主持。


        首先,澳大利亚纽斯卡尔大学薄国强教授作了题为《西方或欧洲已经失去灵魂了吗?——兼谈对汉学的影响》的演讲。薄国强教授指出,由于欧洲信心缺失、心灵闭塞、西欧绝大多数人对基督教文化兴趣弱化等内外部因素,西方或欧洲已经失去灵魂。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关注这种缺失不仅是为了防止欧洲分崩离析,更在于避免其失去文化、自信、目的和方向。谈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薄国强教授首先批判了抵触汉学的观点,强调开放心态的重要性;其次指出应将中国文化放在中国具体语境中去认识,去找寻缺失的灵魂;最后表明,要以一种崭新的视角思考包括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汉学。

        第二位发言人、俄罗斯科学院博罗季奇教授讨论的题目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意识形态概念的综合:当代中国国家政策的意识形态基础》。博罗季奇教授强调国家当权机构高效的社会统一性,认为中国意识形态体系包括的传统儒家思想、俄国改革引进的马列主义两部分。他具体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脉络,重点阐释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并强调其与俄国发展的巨大差异;最后指出,在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社会主义模式中,意识形态的价值核心在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紧接着,亚美尼亚国家科学院阿哈尼·哈鲁特尼亚教授作了题为《中国软实力:文化与公共外交》的发言。阿哈尼·哈鲁特尼亚教授首先从软实力的概念入手,将其视为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明确指出要将软实力和硬实力结合起来,让中国有一个“柔软的崛起”。其次,中国古代历史和传统作为一种中国软实力的体现,逐渐在国际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她重点分析了儒学思想所具有的深远社会政治价值和意义,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意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此外,她还特别强调从公共外交的维度透视中国在全球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崛起。

        第二场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房乐宪教授主持。哥本哈根商学院曹伯义教授以“从历史角度去看待中国”为主题,强调宋代的经济、科技、政府管理之强大,并指出清代中国的衰落是由于中国当时内部自给自足系统的形成和稳定,从而引出中国近代经济的落后和被世界孤立的状态。他认为,从历史角度去看待中国,必然要联系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实力等方面,同时强调目前中国现代转型中要对民族、宗教等多方面进行融合借鉴。在这些分析基础上,曹伯义教授引入“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四个现代化”概念,并分析了中国政府的部分理念。

        安卡拉大学欧凯教授讨论的是《土耳其的汉学传统与现代转型:“一带一路”对土耳其汉学研究的影响》。欧凯教授具体从土耳其的汉学研究传统、土耳其汉学研究与中土关系、土耳其汉学研究和“一带一路”倡议三部分探讨土耳其汉学研究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过程。在第一部分中,他介绍了土耳其汉学建立的历史,并强调土耳其建立汉学并不在于了解中国,而是要认识土耳其古代史。在第二部分中,他分析了土耳其国家与中国交往良好的发展图景。在最后一部分中,他指出,“一带一路”使得中土的文化交流增强,促使土耳其的汉学研究方向更加宽广与多元,配合中土关系与国际学术发展产生巨大变化,但仍需要建立更多的机构和交流机会。

        最后,美洲大学的布兰达·拿瓦-乌里韦教授的演讲题目是《中墨文化关系,兼论如何增进理解》。布兰达·拿瓦-乌里韦教授首先从中墨之间数额庞大的贸易往来出发,指出中墨经济关系之密切与重要,紧接着阐明中墨外交政策和平发展的关注点。在这个基础上,她具体分析了中墨两国文化上的差异,强调在分析差异过程中国际视野的重要性。最后他表示,中国政府邀请各国的教授们来理解中国的倡议,让世界有机会去发现这个美丽、勤劳和可敬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