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新闻

会议新闻

[法制晚报]百余中外学者聚人大 探讨汉学发展

2018-11-03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 张丽)11月3日上午,由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和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幕,近百名中外学者共聚一堂,围绕“理解中国:包容的汉学与多元的文明”主题,对于汉学的发展与中西文化交流展开了对话。

   

    第六届世界汉学大会现场 摄/法制晚报·看法新闻 记者 张丽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表示,世界汉学大会自2007年起,至今已是第六届。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与改革开放相伴随的独特风景,正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理解中国的过程,而世界汉学,则为这道风景打开了一扇窗口。

    “我们在纪念改革开放的日子里重新梳理汉学的发展,也期待着发展中的汉学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并肩同行,使中外互鉴、文明对话的影响力不断拓展。”刘伟说。

    随后的三场主题发言分别由中国人民大学陈剑澜教授、爱丁堡大学费南山教授和耶鲁大学司马懿教授主持,普林斯顿大学柯马丁教授、鲁汶大学钟鸣旦教授、罗兰大学郝清新教授分别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出发阐述“理解中国”的主题,北京师范大学方维规教授、复旦大学李天纲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惟善教授以学术对话的方式对三位教授的发言进行回应。

    记者了解到,来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英国牛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中国高校和机构的学者代表参加了开幕式。

    本届大会根据世界汉学大会理事会的建议,缩小规模、凝练议题,着重于更充分的对话和交流。

    为此,本届大会的全部发言都采取中外学者直接对话的方式。在三场主旨发言之后,大会设有“汉学的译介与对话”、“汉学的传统与现代转型”、“汉学与跨学科研究”、“汉学发展与人才培养”、“海外汉学与本土学术”等五个专题小组, 30余位海外学者,40多位参加“孔子新汉学计划”的海外博士生以及近30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围绕这些前沿议题进行一对一的学术交流。

    学者们普遍认可,汉学最突出的特质就在于跨文化、跨语言与跨学科。汉学不仅是文化对话的天然媒介,同时也必然启发人类对自身发展的进一步思考,必然通过不同思想的交流、交锋、交融,推助人与人的相识、相知、相通。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原创作品拒绝任何形式删改,看法新闻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