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新闻

会议新闻

[光明日报]“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第六届世界汉学大会开幕

2018-11-04

11月3日上午,由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和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世界汉学大会在北京开幕,近百名中外学者共聚一堂,围绕“理解中国:包容的汉学与多元的文明(Understanding China: Inclusive Sinologies and Diverse Civilizations)”主题,对于汉学的发展与中西文化交流展开了对话。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国家汉办党委书记、孔子学院总部副总干事、国家汉办副主任马箭飞等出席开幕式。

刘伟在致辞中说,世界汉学大会自2007年起,至今已是第六届。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与改革开放相伴随的独特风景,正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理解中国的过程,而世界汉学则为这道风景打开了一扇窗口。

刘伟表示,本届大会的主题是“理解中国”,而汉语中的“理解”一词,亦即“以理解之”。这就是所谓的“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理解”,是通向和谐的必经之路;在理解“他者”的同时,不同的文化也会在自我反省中获得更新。他希望世界汉学大会能为中外学者提供一个双向的对话空间,从而可以“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既分享世界对中国的阐释,也感悟中国对世界的意义。

马箭飞表示,汉学作为沟通中国与世界的纽带、促进多元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自身也需要更加的省思和包容。这就是本届世界汉学大会选择“理解中国:包容的汉学与多元的文明”作为主题的重要原因。有鉴于此,孔子学院总部将继续以开展汉语国际教育、推进中华文化传播为己任,致力于增进人文交流和国际理解,发扬汉学传统,繁荣汉学研究,让中国与世界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让世界多元文明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普林斯顿大学柯马丁教授作了题为“在古代世界理解古代中国”的演讲。在发言中,柯马丁表示,受到考古新发现的启发,海内外对中国古代研究的兴趣正在不断高涨,他展望了“包容性”汉学研究的未来发展面向。

据悉,第六届世界汉学大会以呈现多元文明中性状各异的“石头”为宗旨,期望“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的诗人境界,从不同的“石头”去理解多样的文化母体,理解“东海”,理解世界。来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伦敦国王学院、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等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中国高校和机构的学者代表出席了开幕式。(光明融媒记者姚晓丹)

责编:王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