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新闻

会议新闻

【汉学大会·分组会议】第四分组:“汉学的发展与人才培养”

2018-11-08

        2018年11月4日上午,第六届世界汉学大会的第四分组会议“汉学的发展与人才培养”在国学馆119举办。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张晓京研究员主持。四位学者柳德米拉·维谢罗娃、张冰、吉来、罗书华就相关议题依次发表了主题演讲。

        首先,圣彼得堡大学柳德米拉·维谢罗娃教授作了题为《俄罗斯汉学的发展:历史与当代》的发言。维谢罗娃教授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从18世纪到21世纪期间的俄罗斯汉学发展。她指出,18世纪时,俄罗斯开始向中国派遣传教士,传教使团的在华活动有利于推动对中国历史、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研究。19世纪是俄罗斯学派的形成时期,世界东方学大会于此时开始举办。进入20世纪以来,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和前苏联建立了对话交流机制,俄罗斯汉学家的活动范围得到了拓展,并为东方研究设定了根本性的新任务。最后,维谢罗娃对当代俄罗斯的汉学发展进行了梳理与展望。她相信中俄两国高校间会进一步加强互访与合作,而在文化和教育层面的交流也一定能够推动中俄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位发言的是北京大学张冰教授,她为现场学者和观众带来了题为《汉学发展与人才培养——以18世纪俄国官派来华学生为例》的发言。张教授将中俄两国最早的官派留学教育进行了对比分析,并重点介绍了俄罗斯官派非神职学生在京留学生活的四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纳入清政府管理,按照中国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汉字学习和汉学启蒙,注重提高选派学生素质;其余的三个特点分别是注重学术资源建设、重视保障俄国学生在京学习和生活条件的优越性以及采取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训练手段。最后,张教授总结归纳了人才培养和汉学发展间的关系,她认为俄国官派非神职学生为俄国汉学本土化和民族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对中国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以及中国著作的翻译研究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第三位发言的是来自土耳其安卡拉哈芝巴以剌木大学的吉来教授,他的发言主题为《土耳其汉学简史》。他提到,土耳其关于中国的最早文字记录来自阿里·阿克巴尔的《中国纪行》。阿克巴尔是公认的第一位土耳其汉学家。从学科意义上说,土耳其汉学可追溯至20世纪初。接着,吉来教授介绍了土耳其共和国国父阿塔图尔克对土耳其汉学研究的重要推动作用,以及葛玛丽、艾伯华、穆德勒等汉学家的贡献。最后,吉来教授对本场分组会议的主题进行了回应,他认为未来的汉学发展应该加强国际交流,同时注重对先驱汉学家们的传记和游记进行研究。

        最后,复旦大学罗书华教授就“全球互联时代的汉学与人才培养”这一话题进行了探讨。罗教授指出,“求真”是汉学研究的第一要义。学习和研究汉学的人应该具备问题意识,思考如何求真,思考自己的研究问题是什么。接着,罗教授对国内外汉学教育和汉学家培养进行了对比分析,他认为国内外的汉学人才培养大致相同,但二者的培养观念都需要稍作改变。他认为,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有时候学生比学者接收信息的速度更快。学者的优越感正在弥灭,对汉学教育者来说,更重要的是将“培养”转变为“陪伴”。

        主持人张晓京研究员在总结发言中对分组会议的发言学者和与会嘉宾表示了感谢。同时她说道,此次大会主题为“包容的汉学与多元的文明”,对与会者最大的价值是跳出自己的研究范式,尽量摆脱知识的偏见,从他者的角度来重新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