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国:互通的过去与共建的未来

时光移转,学林逢盛,世界与中国再相会。第八届世界汉学大会又将召开。

今年,适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过去十年,沿线各国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人文交流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让世界更紧密地互通。处于过去与未来的结点,作为共建“知识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平台,世界汉学大会将在学术交流、知识共享、人才培养等方面,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理解中国”,是前此七届世界汉学大会的一贯主旨,因为不同文明之间可共享的普遍价值是相互理解的基础。可惜今日世界纷争不断,理解并非易事。

值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学者将何为?人将何为?西学所谓“人之道”,兼有“仁人爱物”与“童蒙教养”的双重含义。其旨归,无非“理解”——借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来讲(《庄子·人间世》),达事情,致物理,御“人道”“阴阳”之患,乘物以游心,化解“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诸种内、外危机。

从“人之道”,而有“人文学”——西塞罗说,这门学问“滋养青年、娱乐老者……伴我们穿过黑夜、异乡和郊野”。人文学之中,汉学素以文献丰富、积淀深厚、论域广袤而著称;而侧重社会科学的中国学,则以最新的研究范式,涵盖诸多话题领域。二者互为依托,彼此增益,形成多元的汉学。而以“理解中国”为宗旨的汉学,必然通往以“理解世界”为宗旨的、多元的人文社会科学。

中国与世界的过去,早已互通。明代李卓吾曾有《赠利西泰》一诗,既道出了中西学者的深刻情谊,又见证了中西交通的伟大时刻。诗的前两联,将利玛窦喻为庄子笔下的鹏鸟,凝练地呈现出中外之间历史与想象相交融的浪漫图景:“逍遥下北溟,迤逦向南征。剎利标名姓,仙山纪水程”。历代学者实事求是,修学好古,取得今日成绩;利玛窦曾以“畸人”自况,他的用意,就在于“关切人道”“澹泊以明志”“畸于人而侔于天”——这分明也是当今汉学学者的理想模样。

中国与世界,必将共享、共建同一未来。一切生灵之中,唯有人能够感知时间,因此,也唯有人能够期待未来。古代的哲人讲,过去和将来皆出自“永远的现在”(奥古斯丁);现代哲人却以为“源始而本真的时间性”在于“将来”(海德格尔),只因对将来的憧憬与信念,是天下苍生的共同心思。过往的联络早已虬结盘曲,人类分有世界化的现在,也将一起迈向共享的未来。“连环可解也”——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实出发,超越政治、经济、文化、血缘的纠缠与冲突,建设将来的命运共同体,理应是全人类一致的努力方向。而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世界化、尽享其成果的汉学学者,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担负着未来的重要使命。

秋日苏州,风清水湛;峥嵘万象,各具颜色。世界汉学大会恭迎各界学人的来临。以文相会,明经论道,切磋琢磨,幸何如之。借李卓吾诗的末两联,谨作结语,祝愿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回头十万里,举目九重城。观国之光未?中天日正明。”

(文 赵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