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世界汉学大会第九组主旨演讲由卑尔根大学赵守辉教授主持,北亚利桑纳大学的田口直子(Naoko Taguchi)教授作了题为“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研究及其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启示”演讲。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江晓丽作出回应。
第八届世界汉学大会第八组主旨演讲由圣彼得堡大学教授罗流沙(Aleksei Rodionov)主持,南京大学/早稻田大学教授稻畑耕一郎(Koichiro Inahata)作题为“苏州文人顾禄与日本江户文人的学术交流”的演讲,苏州大学教授季进回应。
第八届世界汉学大会第七组主旨演讲由罗兰大学东亚系主任、孔子学院外方院长郝清新(Imre Hamar)主持,哈佛大学藏学研究家范德康(Leonard van der Kuijp)作了题为“司徒班钦·却吉迥乃(1699-1774):中国十八世纪最伟大的学者之一”的主旨演讲。清华大学沈卫荣教授进行回应。
第八届汉学大会第六组主旨演讲由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教授毕嘉宏(Ignacio Villagran)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刘增光作题为“知止与和合:全球文明的未来期望”主旨演讲,耶鲁大学教授司马懿(Chloë Starr)作出回应。
11月5日,中国人民大学主办、北京大学出版社及北大博雅讲坛协办的“历史的长河——《史记》翻译与研究”圆桌论坛,作为第8届世界汉学大会第二分论坛“汉学与中国典籍译介”活动之一,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修远楼304室举办。
第八届世界汉学大会第五组主旨演讲由华东师范大学童世骏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纽卡斯尔大学教授薄国强(Roland Boer)作题为“西方能从‘两个结合’中的第二个结合中学到什么”演讲,他依据中国提出的“第二个结合”中的方法论原则,尝试把马克思主义辩证观与西方传统价值观结合起来。
第八届世界汉学大会第四组主旨演讲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朱浒主持。哈佛大学教授罗柏松(James Robson)作题为“哈佛大学汉学历史及其与亚洲的互动”的演讲。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院长李雪涛作出了回应。
第八届世界汉学大会第三组主旨演讲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剑澜主持,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国际合作副校长萨比娜·哈卢普卡-瑞塞塔尔(Sabina Halupka-Resetar)以“海外汉学与本土学术:以塞尔维亚为例”为题,分享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湖南师范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张隆溪对演讲进行回应。
第八届世界汉学大会第二场主旨演讲由北京大学张辉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臧峰宇教授团队代表、中国人民大学青年讲师宫志翀作《多元文明共存与全球文明发展》主旨演讲。牛津大学罗伯特·恰德(Robert Chard)教授从历史学研究的角度出发,对演讲作出回应。
第八届世界汉学大会第一组主旨演讲由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黄友义主持。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倪豪士(William H. Nienhauser, Jr.)围绕“孔子与夷狄”一题进行深刻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吴洋对此作出回应。
11月6日下午,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合办的第八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顺利闭幕。本次大会为期两天,各与会学者就大会主题“理解中国:互通的过去与共建的未来(Understanding China: Connected Past and Shared Future)”各抒己见,分享了最前沿的汉学研究成果,实现了多形式的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闭幕式前,五组嘉宾进行了精彩的主旨演讲。
中国日报11月6日电 11月5日至6日,第八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举行。来自海内外的汉学家高度评价了大会对于沟通中外文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纽带作用。
中新社苏州11月5日电 (史元丰 高楚颐)11月5日,以“理解中国:互通的过去与共建的未来”为主题的第八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开幕。来自海内外40多个国家的170余位汉学家齐聚一堂,体味“一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的江南诗画意境,共话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古往今来。
11月5日至6日,第八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举行,来自海内外的汉学家高度评价了大会对于沟通中外文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纽带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秘书长。兼任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中国曾子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宋明理学、经学史。代表作品:《教化与制法:郑玄<论语注中>的孔子形象》《公天下的隐没与忠君的凸显——唐<孝经注疏>的批判性考察》《论儒家启蒙精神——以宋明理学为视角》等。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应用伦理跨学科平台首席专家,《哲学家》《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辑刊主编。兼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兼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会会长、教育部应用伦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尼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秘书长、《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教学与研究》等学刊编委。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哲学。代表作品:《马克思政治哲学引论》《文本语境中的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马克思与苏格兰启蒙运动中的斯密和弗格森》《法国启蒙运动与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等。
Naoko TAGUCHI,北亚利桑纳大学英语系教授,教授应用语言学和TESOL(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课程。
稻畑耕一郎(KoichiroINAHATA),日本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曾任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教授、中国古籍文化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考古系访问学者,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等。
范德康(Leonard VAN DER KUIJP),哈佛大学藏学教授,南亚系前主任、内亚和阿尔泰研究委员会主席,德国汉堡大学博士,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薄国强(Roland BOER),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海外人才”教授。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