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东亚学院副院长,维也纳大学对华代表,中国政法大学名誉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古代与现当代文学研究,翻译与术语学研究,中西跨文化研究。主要著作:《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跟早期的小说理论》等。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UBA)社会科学学院阿根廷-中国研究中心(CEACh)主任,"吉诺-日耳曼尼 "研究所(IIGG)东亚研究小组(GEEA)协调员。国家科技研究委员会中国研究计划兼职研究员。国立萨米恩托将军大学(ICI-UGS)"亚洲史 "副教授。国立萨米恩托将军大学副校长办公室国际合作特别顾问。研究课题集中在中国古代和早期帝制的政治思想和行政结构、史学实践和文本制作,以及宗教话语和实践。最近开始研究拉丁美洲大学中国研究课程的发展。代表作:《阿根廷的中国研究:机构变迁与研究现状》 (2019)、《“保卫王国的坚石”早期中国思想家对分权治理的思考》(2018)、《在时间中:中世纪中国理论家教给我们关于社会历史的事情》(合著,2017)。
北京大学副校长,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研究领域:古代中国哲学,尤其偏重在道家、儒家、早期经学和出土文献等领域。主要著作:《无奈与逍遥:庄子的心灵世界》《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发展规划处处长,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国际中文教育、春秋公羊学、儒家历史哲学。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原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主要研究领域: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西方文艺理论、宗教学、基督教。代表作:《中国、基督教和文化问题》(2014)、《意义——当代神学的公共性问题》(2012)。近期代表作:《解读“中国化”问题的中国概念:以“对言”和“相关”为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3年第1期; 《思想链条上的“骰子一掷”:萨特、德勒兹、布朗肖、巴丢解读马拉美的一个诗句》,《外国文学研究》2022年第4期; 《从福柯重读爱比克泰德、利玛窦、王阳明之间的“知”与“行”》,《世界宗教研究》,2022年第5期。
哈佛大学博士,曾任教于加州大学河滨分校、香港城市大学,现任教于湖南师范大学。用中英文出版了 20 多部关于中西比较研究的著作,并发表了大量文章。瑞典皇家学院和欧洲学院外籍院士,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名誉主席。主要研究领域:中西文学及跨文化研究。代表作:《道与逻各斯》(1992)、《强力的对峙:从两分法到差异性的中国比较研究》(1997)、《讽寓解释:论东西方经典的阅读》(2005)、《不期的契合:跨文化阅读》(2007)、《从比较到世界文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