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吉耶斯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助理教授,埃尔吉耶斯大学亚洲跨学科研究项目创始董事会成员,亚洲语言文学国际研讨会(ADES)组织委员会创始成员(自2011年起定期举行)。研究方向:中国语言、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曾在有关中国和亚洲研究的国内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过多篇论文。
北京语言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红楼梦》越译研究、汉越双语词典。
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国际合作副校长、英语教授。研究领域:理论语言学(语法、语用、语法—语用交界面)、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教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撰写和合作撰写了三本关于相关主题的书籍,在国内和国际期刊上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
稻畑耕一郎(INAHATA Koichiro),日本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曾任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教授、中国古籍文化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考古系访问学者,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等。2023年荣获第十六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研究领域:中国古典学、考古学。主要作品包括《神与人的交响乐:中国面具的世界》(专著)、《日本足利学校藏国宝及珍稀汉籍十四种》(42卷,主编)、《中国的文明》(译著)、《中国汉字学讲义》(译著)等。
伊拉克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博士生。主要研究领域: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伊拉克现代化。
俄罗斯托木斯克国立大学博士生。研究领域:在俄罗斯的中国留学生。已在《海外华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华人移民的文章。另一篇文章待发表于《人类学先驱报》。
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海外华文教育及中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2011计划”)主任,曾任华侨大学校长(2011-2017),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主要研究领域:海外华文教育及汉语国际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及美学、文艺学及比较文学。贾教授为。代表专著与编著有《比较文学与现代文艺学》《文学理论》《比较文学与比较美学》《语言与文化论集》等。
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副教授,《禅宗》(Chan Buddhism)杂志主编之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中国佛教研究博士。研究领域:中古中国和日本宗教史、中古中国和日本手稿。已发表多篇中国和日本中古佛教史文章,包括以下主题:(a)北宋(960-1127)中国禅宗佛教和觉范慧洪(1071-1128);(b)宋代的日本朝圣者(例如成寻 [1011-1081]);(c)伪经、中国本土佛教经典,特别是首楞严经(利用敦煌汉文、于阗文和藏文资料以及日本古手稿);(d)江户时代(1603-1868)日本禅宗佛教与东皐心越(1639-1696)和觉门贯彻(1730年去世);(e)日本佛教经典古手稿((issaikyō一切経),尤其是七寺、天野山金刚寺和松尾社藏经;(f)日本中古图书馆馆藏传世文献。
现为德国慕尼黑大学东亚系博士,前获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古典文献专业学士与硕士学位,2017年至2020年为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本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兴趣为秦汉史、古典文献和文本研究,尤其是古代文本和知识史之生成过程。从事多年学术翻译工作,是《历史的长河——倪豪士〈史记〉研究论集》编译者。
美国社会研究新学院政治学系博士候选人。印度中国研究所的研究员,曾在纽约一所地方私立大学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城乡差异和比较、中国治理、政策研究、中国与美国及东亚国际关系等。博士论文课题关注中国的公共设施,以公共厕所为切入点,深入讨论中国的治理情况。发表有关中国治理、教育、城乡公共设施比较等方面的文章数篇。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汉语语法、对外汉语教学、汉语教师发展、国际汉语教学。代表作品有《新时代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取向与问题》《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七十年》《对外汉语教学思考集》《国际汉语教学探讨集》《单音形容词原型特征模式研究》《汉语语法考察与分析》等
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世界语言文化系副教授、系本科项目负责人、中文项目主管,并担任美国中文教师协会理事。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第二语言习得博士专业。研究方向: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测试、及国际传播,尤其着力于汉语语用能力发展研究。多篇论文发表于国际期刊,例如Language Learning,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Language Assessment Quarterly, System, Language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Pragmatics and Cognition, Language Testing in Asia等。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东亚系教学教授,美国中文教师学会会长,兼任美国CET暑期留学项目北京学术主任。曾任美国杜克大学暑期在华项目(北京)主任;普林斯顿大学北京暑期项目年级负责老师等职。研究领域:国际中文教育。代表著作和论文有《美国大学汉语教育研究》《构建以产出为导向的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模式的新思路——以美国大学高年级中文课教学为例》《美国大学华裔中文教学的特点、内容与方法》《检视与前瞻——美国中文教材编写再探》《美国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管窥》等。
李集雅(Tiziana Lippiello),意大利威尼斯大学(Ca’ Foscari University of Venice)校长,意大利汉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汉语、中国古代典籍和宗教,特别是儒家思想与中国伦理。李集雅教授主要学术著作包括《古代中国的祥瑞与奇迹:汉代、三国、六朝》(Auspicious Omens and Miracles in Ancient China: Han, Three Kingdoms and Six Dynasties)、《儒家》(Confucianesimo)、《中国文化中的长生不老药与太上灵宝芝草品》(Libreria Editrice Cafoscarina)等;译有《符瑞志》《论语》《中庸》等;同时担任《凤凰》(La Fenice)、《中国经典名著》(Classici Cinesi)等杂志主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秘书长。兼任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中国曾子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宋明理学、经学史。代表作品:《教化与制法:郑玄<论语注中>的孔子形象》《公天下的隐没与忠君的凸显——唐<孝经注疏>的批判性考察》《论儒家启蒙精神——以宋明理学为视角》等。
印度古吉拉特邦苏拉特市奥罗大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大连海事大学渤海和黄海研究所研究助理。主要研究领域:政治学,国际关系,公共政策,战略研究,和平与安全研究,目前关注印度和中国的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助理、典籍与文化事业部主任、编审,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获得者。马辛民深耕古籍整理出版、学术出版领域几十年,早年编辑出版有《全宋诗》、标点本《十三经注疏》等,2004年组建了典籍与文化事业部,主持出版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系统整理海内外儒学典籍的基础文化工程——《儒藏》(精华编),以及包括《中国儒学史》(九卷本)、《大仓文库粹编》《重归文献——影印经学要籍善本丛刊》等在内的重大学术出版项目和古籍整理出版项目,多次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国家图书奖、全国古籍图书奖等奖项。
日本中央大学博士,日本海事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中国法、比较法、监察法比较研究、警察组织研究、中国物流。
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荣休教授,旅游特色孔子学院荣誉院长,曾获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历史、戏剧、少数民族、中国在西方的形象以及澳中关系。代表作:China in Transformation, 1900-1949 (《转型中的中国,1900—1949》);China in My Eyes, Western Images of China Since 1949(《我看中国: 1949年以来中国在西方的形象》)和Western Perspectives o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olitics, Economy and Society(《西方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看法》)等。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博士后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先秦儒家思想及其演化基础。在《道》(比较哲学期刊)(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等中外文期刊发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