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中国周边外交政策、中国与东南亚关系。
越南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中越关系史、东南亚问题。代表著作:《越南古代人物研究》《高平历史》《越南普通史》;代表论文:《从宋与越南的史书比较角度来理解越南丁朝的一些新问题》《中越史书有关丁宋关系的记载的对比研究》《皇权游戏:宋黎战争的另一个原因》等。
越南东都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语言大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汉语国际教育。2016年世界汉语教学大会上获得了创新论文奖。
越南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国语大学助理教授,复旦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文化语言学、翻译、对外汉语。代表作:译著《汉语教程》。
南开大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越南汉字俗字研究。曾于《书法报》《汉字研究》发表多篇论文。
塞内加尔达喀尔大学社会学博士,社会学系助理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社会学、国际关系和中国地缘政治。
倪豪士教授现任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东亚语言文学系霍尔斯·巴斯康姆讲座教授。曾游学于远东和德国,1973年获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文学博士学位,荣获多项荣誉(包括伍德罗·威尔逊总统奖,美国学术团体协会会员,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富尔布莱特计划奖、日本和德国的研究基金奖),曾任威斯康星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主任(1980-2,1987-90,2004),德国、日本、中国台湾及中国大陆多所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客座教授,期刊CLEAR(《中国文学》)创刊人和主编,2003年由于其在中国古典文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终身成就奖。自1980年代末开始,倪豪士教授主持并翻译《史记》,至今已出版有9卷,是目前体量最大的《史记》译本。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主要研究领域:先秦哲学、道家哲学、实践哲学。目前正在进行“道家心性论”的相关研究。
秘鲁天主教大学教授,秘鲁天主教大学和北京大学中外合作培养博士。曾任秘鲁《商报》驻中国记者、驻阿富汗和伊拉克战地记者。曾在北京大学外语系担任西班牙语教师,并在中国国际电视台西班牙语频道担任新闻主播和编辑。曾获得秘鲁外交部(2012年)和妇女促进和人类发展部(2002年)嘉奖。代表作品:《热爱秘鲁:18个有秘鲁心的中国人故事》(中西双语版,2013年)、《客家人在秘鲁》(中文版,2019年)、《我们客家人——中国与秘鲁的轨迹》(西班牙语版,2021年)等。
慕建明(Alain-James Palisse),本科毕业于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汉语专业,硕士毕业于法国巴黎政治大学政治学专业,目前为中国人民大学和法国蒙彼利埃保罗-瓦莱里大学在读博士生,导师为魏让方(Jean-François Vergnaud)教授,研究方向为中法高教教育合作。曾在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处担任高等教育合作项目官员。2011年9月至今在中法学院法方工作,目前担任法方办公室主任兼教学与学生事务主任。
土耳其海峡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丝路研究、文化和艺术互动、中国历史、民间文化艺术、叙事绘画。
北马其顿科学与艺术学院汉学知识中心教席学者和译者。研究方向:中国语言学、中国古代哲学、文学。翻译了20余部现代中文诗歌、古代典籍、汉学论文集,文字学理论作品。代表译著:《老子道德经》(马其顿语版)、《诗经》(塞尔维亚语版)。
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讲师,厦门大学对外汉语教学博士。研究领域:汉语与汉语教学,中国语言文化传播。
巴黎一大“经济表象的哲学、历史与分析研究所(PHARE)”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经济学教学科研型教师。2014年获巴黎一大经济学博士,师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主任André Strauss,博士论文方向为法国20世纪80年代的货币政策。来华前任教于法国高等管理会计学院、巴黎二大、巴黎三大、巴黎七大等多所法国高校。主要从事经济史、经济思想史以及货币政策和理论研究。已出版专著《伟大经济理论入门》(Les Grandes Théories Économiques « Pour les Nuls »)、《当代经济学》(Économie Contemporaine)等,为《经济方案》(Alternatives économiques)杂志撰稿人,目前正与同事张文杰合作撰写一本中国经济思想史领域的著作。
罗柏松(James Robson),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教授,哈佛大学亚洲中心主任,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董事会成员,《通报》三位主编之一。学术领域包括中国佛教史和道教史。主要学术著作和编著包括《权力之境:中古南岳衡山的宗教景观》(Power of Place: The Religious Landscape of the Southern Sacred Peak (Nanyue 南嶽) in Medieval China,该书荣获法兰西文学院儒莲奖和沼田智秀佛教图书奖)、《图像、遗物和传说——佛教圣地的形成与转变》(Images, Relics, and Legends: The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Buddhist Sacred Sites)、《东亚佛教的隐修:对佛寺的考察》(Buddhist Monasticism in East Asia: Places of Practice)、《诺顿世界宗教文选:道教》(The Norton Anthology of World Religions: Daoism)。目前正在为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的“伟大宗教书籍传”系列丛书撰写专著《道德经:一部传记》(Tao Te Ching: A Biography)。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韩国籍博士生。主要研究领域:汉语词汇历时演变、世界语言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词汇发展。本科时期攻读汉语古典研究方向,曾在韩语与电脑软件公司任职,研发翻译机器的语言语料库。
印第安那大学亚洲语言与文化系博士,曾在中国与美国各地从事语言、文化、语言学教学二十余年,目前担任杜克昆山大学语言文化中心主任。他的研究兴趣和学术论文主要关注社会语言学的话题,例如双言现象与汉语方言书面形式的历史发展。他的著作《作为书写语言的粤方言:汉语白话书写的发展》由香港大学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汉传佛教、西夏佛教、佛教文献学、西夏语文。已发表有关西夏和华北佛教的论文数十篇。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共同富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兼任英文期刊《中国与世界经济》(China and World Economy)副主编,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代表作品:《中国收入分配格局的现状与改革措施——基于劳动力市场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劳动经济学》;“Hukou-based labor market discrimination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in urban China,” “What should economists know about the current Chinese hukou system?”; “Rising Chinese 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 The Role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教授,2010年获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曾任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访问学人、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第4期邀访学者、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2019年春夏学期驻访学者,曾参与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修订工作,为修订组主要成员。主要从事先秦两汉经典、古代字书文献及相关古写本研究。在《文史》《文学遗产》《中国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文史哲》《文献》《国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过多篇论文。